《音樂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讀譜能力,有利于進行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造等教學活動??梢酝ㄟ^學生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借助樂器來演奏樂曲。”由此看來,課程改革并不是忽視音樂知識技能教學,也沒有淡化知識技能的學習,只是在方式上,要避免機械訓練與單純的識譜技能傳授。識譜教學主要體現在培養(yǎng)學生音名與音名之間音高關系的感覺,日本的音樂教程(lw.JuHeTang.com)把這種訓練識譜的方法稱為培養(yǎng)學生的“唱名音程感”。這種訓練方法同樣也被美國的音樂教材所選用。從中國大面積音樂教育研究薄弱的現狀出發(fā),學習借鑒國外現成的經驗是可行的。
不少中小學生模唱歌曲,尤其是接唱歌詞的能力是相當強的,但是讓他們唱曲譜卻非常困難。一位初中畢業(yè)生唱不準C大調的音階不會讓人覺得驚訝,不能說這些學生都是“音盲”。一年級學生唱《老鼠愛大米》卻從不跑調,為什么?分析這種現象的產生的原因,會發(fā)現它源于學生和教師雙方面的作用。
當今學生音樂經驗的獲得,大部分在音樂課之外。從幼兒園開始,他們聽過大量的音樂,積累了一定的音樂經驗,建立起對音樂聽覺要素的具體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聽覺來自于歌唱聲和器樂聲,除了在音樂課上,幾乎接觸不到“唱名”。
擔任著引導學生建立“唱名音程感”重任的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普遍喜歡唱歌詞,不喜歡唱歌譜,許多熟悉的歌曲一讓學生唱歌譜就會覺得很困難,所以許多教師經常避開唱“唱名”的環(huán)節(jié),這說明學生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觀念始終沒有培養(yǎng)起來。缺乏“唱名音程感”的意識,也有可能是教師在訓練時一味進行枯燥的練習,把它變成了機械的技術操練,從而脫離了音樂的美感,所以效果不佳。
中國現有的音樂教材與語、數教材相比缺乏知識的系統(tǒng)性。其實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識和技能體系,比如學習語文必先學會漢語拼音和筆畫,它是所有漢字的根源;那么我們在學習音樂時,必須要懂得識譜的方法,音符是旋律的靈魂??捎腥苏f不會識譜的人照樣能唱好歌,如果音樂課只單純地教學生唱歌而不識譜就好比語文課只教學生說話而不涉及文字一樣。反思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中的作用,教師不應成為播放音樂、彈奏鋼琴的工具。在沒有音響資料的條件下,怎樣學唱一首從沒聽過的歌曲,正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音樂技能。這些技能的培養(yǎng)少不了對學生“唱名音程感”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己使用唱名來唱一首新的曲調,從而更好地進行音樂的審美體驗。識譜是學習音樂的基礎,而建立“唱名音程感”是識譜的基礎和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何使學生獲得“唱名音程感”?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唱唱名。練習使用唱名,可以用兩種方法:一是結合歌唱等音樂實踐活動進行練習;另一種方法是進行專門訓練。對于小學階段普通音樂課堂來說,主要是采用結合音樂實踐活動進行練習的方法,盡量少用或者不用專門訓練的方法。
一、低段以“唱名模唱”與“唱名背唱”為主
多年來,學生一說到唱歌譜,就會發(fā)出“好難噢”這樣的感嘆。特別是許多家長認為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什么都不懂,不應該學曲譜,這應該是中高段學生學習的項目。其實訓練“唱名音程感”的最佳時期就是在小學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在聽覺的鑒別力和想像力方面都是生長最快的階段。對于剛進入校門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覺得唱曲譜是多么難的事情,有時是被教師“嚇”出來的。就像小孩子,一說到老虎來了,他們就會覺得害怕,其實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見過真正的老虎,只是大人們平時都是用這樣的觀念去影響著他們。不能讓學生在習慣于唱歌詞后再去要求他們唱歌譜,要讓學生一開始就樹立起歌譜不是天方夜譚的觀念。中國漢字有好幾千,而音符只有七個,從理論上講唱唱名比唱歌詞更容易。沒有這種阻礙心理,教師教起曲譜來會事半功倍。
一年級的第一堂課,筆者是用這樣的形式來導入唱名:當同學們唱完《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歌詞時,教師說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師用怎樣的方法把這首歌學會的?同學們都表示愿意聽,當教師用唱名唱完歌曲時,他們驚奇于原來歌曲還可以這樣唱。在現實教學中,筆者采取“先不用譜,多唱唱名”的辦法來訓練學生的“唱名音程感”,借助字母注音感受音高或用手勢唱法。低年級多數以“唱名模唱”為主。教師在范唱時要注意唱名的旋律性與生動性,避免以背書的形式出現,也不用強求學生每個音要唱多美。選擇有代表性的歌曲讓學生進行“唱名背唱”。如果學生會背《法國號》的唱名,以后遇見小六度的音程時就想一下《法國號》的第一句:
5 3 3|5 3 3|3 2 3|4--|
學生在背唱這些簡單的歌曲唱名時,在心中已經逐步建立起了各種不同音程的距離感,這樣在中段學習時,加上點理論的提升,學習起來就更容易了。下面就將低段適合“唱名模唱”與“唱名背唱”的歌曲做個簡單的整合。
二、中段開展“唱名默唱”與“唱名接唱”訓練
學生在中段慢慢趨向于理性學習,對于抽象的事物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接受。這個時期,“唱名音程感”在潛意識中已經開始形成,處于承前啟后的階段。延續(xù)低段多唱唱名的主線,學生會發(fā)現用唱名演唱越來越簡單了。學生可能不滿足于唱教過歌曲的唱名,對于他們來說陌生的旋律更具有挑戰(zhàn)性。在這個階段宜采用“唱名默唱”的方式,具體操作為:當初出現學生唱得不準的音程時,停下來在心里默唱這兩個音之間音符,從而找到正確的音高。即當唱到3-7感到困難時,讓學生在它們中間架起一座橋梁,從3開始唱音階從而得出7音的音高。這種辦法看起來似乎有點過時了,但筆者認為是最直接有效而且適用于任何曲譜的“土秘方”?!俺映痹诮虒W過程中很容易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師生的接唱、生與生的接唱,可以兩個人也可以個人與集體的接唱。在低段基本都是教師帶著學生唱,在中段教師可以適當的放手,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決定“唱名接唱”的內容。如《美麗的黃昏》教師唱第一聲部(1-2|3-1|4-3|3 2 1|4-3|3 2 1|),學生接唱第二聲部(3-4|5-3|6-5|5 4 3|6-5|5 4 3|),感受二聲部的異同,當學生接唱順利后讓這兩部分同時出現,就產生了兩聲部的效果。
三、高段實行“唱名編唱”與“唱名歌唱”相結合
有了前面幾年對學生“唱名音程感”訓練的鋪墊,在高段開始對這方面的學習應該有個理論的提升,低段唱名背唱時不出現曲譜,中段有選擇地出現曲譜,到了高段應該對“唱名音程感”有個更深刻的理解與運用。在這個階段可利用創(chuàng)編旋律來進一步培養(yǎng)“唱名音程感”的能力。在學唱新歌前,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的音樂動機為單位排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再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成流暢的旋律。這樣以先聽為導,創(chuàng)編為手段,學生在此時如果已經建立起了正確的音程感,當他們聽到自己創(chuàng)編的旋律與教材歌曲的旋律一樣時,會有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
為了提高學生對唱名的興趣,還可以采用“化整為零”的教學方法。在教一首新歌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認真聆聽歌曲范唱兩遍,使他們對整首歌的旋律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后筆者從歌曲中抽出其中的一句,用琴彈出旋律,請學生找出這是歌曲的哪一句,并且唱一唱。用這樣的辦法學習曲譜,學生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整首歌的曲譜。這個階段屬于收獲的階段,只要前面基礎還可以,筆者積極鼓勵學生開展歌曲自學活動,在自學的過程中建立起牢固的“唱名音程感”。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邊唱歌詞邊關注唱名的習慣,一字多音的難點也得以解決。如在歌曲《小鳥小鳥》的副歌部分,只有一個歌詞“啦”,旋律流暢而歡快,如果學生不關注唱名的音高就會出現“啦”到哪里也不知道的現象,從而跑調。
四、結合器樂強化識譜,綜合運用“唱名音程感”
樂器引進課堂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揚琴進課堂在筆者所在學校已經開展有一個學期時間了,通過揚琴的彈奏,使學生不僅能正確地奏出樂譜中的各種音符,還能通過反復的聽音訓練,使學生在聆聽中潛移默化地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在C大調音階中,學生最難唱準的就是3-4和7-1之間的音程了,借助揚琴的琴碼是以全音關系排列的特點,當奏到半音時要“拐彎”的做法對于學生就很好理解。讓學生用揚琴演奏自己唱不準的音程,從而達到自己視唱簡單曲譜的目的。初學揚琴時要求學生盡量做到邊奏邊唱,既鞏固學生的“唱名音程感”,又培養(yǎng)學生在演奏時注重旋律的連貫性,從而獲得所奏音樂的美感。
結束語
新課程正繼續(xù)前行,音樂課要注重學生審美的情感,注重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同時也要有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唱名音程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多用直觀化、形象化的教學,有效地調動學生識譜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幫助學生架起與音樂之間的橋梁,學生自己架起音符之間的橋梁,從而達到享受音樂、享受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