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小學階段,怎樣讓小學生學會解應用題始終是圍繞任課教師的一大難題,怎樣去正確地解決應用題也是困擾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面,因為雖然應用題有跡可循,但是往往會把知識綜合在一起,而且不像計算題那樣做起來直截了當,甚至讓學習者不知從何下手。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學生理解能力太差不知所云,有的是因為不會把知識綜合運用導致混亂,總之出錯較多。那么,怎樣讓小學生學會解應用題呢?
首先要解決的是理解能力的問題。就我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說,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長大,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同,在幼兒園階段,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同也導致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在理解應用題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理解速度不同和理解方面有偏差。比如在看圖寫算式:一棵樹上落著三只鳥,旁邊有飛走的兩只,請問還剩幾只?這道題目中很明顯是用原來的總數(shù)5減去飛走的2只,剩余3只,可有的學生就偏偏去用樹上的三只減去飛走的2只,這就屬于理解偏差。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在長期的摸索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交際能力強并且口才好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明顯強很多。這是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說明應用題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guān)系。應用題的命題都是從生活中的事物中來的,它是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數(shù)字化并且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了出來。如果學生對題目中所提到的前因后果認識得非常清楚,那么這道應用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
基于這個發(fā)現(xiàn),我開始有意識地在打好計算功底的基礎(chǔ)上對學生進行數(shù)學題的口語描述訓練,具體辦法是:在看到看圖列算式和應用題的題目之后,我并不急于讓學生動筆解題,而是先讓學生根據(jù)看到的內(nèi)容講故事,把看到的題目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包括題目的前因后果和要達到的目的,看上去就像在進行口語作文訓練,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描述過程中的思路和解決方案。這樣學生就可以很透徹理解題目并正確解決應用題了。還有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演一演。如果出現(xiàn)買東西的問題或者類似的問題,行程問題還有隊列問題等等,用這種方法都非常有效,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題目。
總而言之,我們既要教給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又要幫助他們克服難題所帶來的恐懼心理。讓應用題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的題搬到應用題中來,這需要我們有一雙隨時取材的眼睛,帶領(lǐng)學生體會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并且把事情加以條理化。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