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寫90后一些初中生不正常的表現現象;其次深刻分析并歸納初中生之所以產生這些表現的具體原因;針對這些表現和具體原因,提出改變這些表現的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最后提出如何從正面積極引導這些學生努力去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生 思想 教育學習
我從教三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學生,而多數學生都有些不正常的表現,這里列舉一些,談談自己的看法。
每當我上課講到高潮時,教室往往會變得有些嘈雜,可當我說請一位學生回答問題時,原先嘈雜的教室頓時安靜下來,就是沒有一個學生敢主動爭取回答,無奈只好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然而,上課氣氛卻不比剛才好了。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其它年級、其它科目的老師,他們都一致認為,回答問題的學生有時有,但是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不起來回答問題的。
還有些學生,他們每次上課都很認真,下課除了上廁所之外,很少走出教室,別的學生都在課間嘻笑打鬧玩得很開心,他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讀課文、背單詞、做作業(yè),沒有看見他們何時悠閑過,確實很用功??墒强纪暝嚭?,拿起成績表,比比以前的成績,并沒有多大的進步,按理說這樣用功了,成績應該是進步很大?。】墒墙Y果出人意料。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騰飛,很多學生都擁有手機,而且大多數有手機的都是成績不很好的學生。上課時,有時都能聽到手機發(fā)出的嘀嘀聲;還有的學生在上課時,老是低著頭,看起來是在學習,而且挺認真的,其實是玩手機。為了給這些學生留點面子,我都沒點名,之后,我找了他們談了談,他們說上課很無聊,所以就玩玩打發(fā)時間,聽到這里我有些茫然。給他們講了很多道理后,都向我保證下次不再發(fā)生了。至于手機帶到學校的學生,學校也強調過多次禁止把手機帶到學校,以免影響學習,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不守校規(guī)。
當然每科教學都離不開思想教育,無論課堂上還是課下都要重視思想教育工作。不少學生存在三分熱情,七分懶惰,堅持不到一個星期,對待學習又回到以前不貪學的老樣子;還有就是周末從家到校,可網吧、電子游戲室就是他們的學校,他們玩得天花亂墜、癡迷,忘記上學,日積時間長,對學習喪失信心,表現出厭學的心態(tài)。更奇怪的是一女生手里拿著鈔票公開扇動“要及時行樂”,當然我不知道她們的“及時行樂”指什么,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在學生中存在多少。我聽了這種說法,對她及時教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向家長們提出忠告,愛孩子要注意方法,溺愛孩子會毀其一生,會造成終身遺憾,但沒有效果。再有就是有些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十分活潑;上課不做筆記,不做作業(yè)。當然這一部分學生的表現還不止這些,在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我想:產生以上不正常現象的根本原因,很多家長只顧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了隔代管理,或其他關系的人代管,用金錢彌補父愛、母愛,導致孩子對待學習目的不明,學習無興趣,貪圖享受,厭學懶惰,缺乏學習信心。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些不正?,F象呢?個人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隔代管理或其他關系的人代管,會產生過分呵護、溺愛、嬌生慣養(yǎng)。如:去年我教的一個男生,周末返校,問祖母要150的生活費,祖母說,一周哪要150元的生活費。這個男生振振有詞的說,錢是我父母的,用多少不關你的事。你看,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放任或任性。所以我認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心靈上最根本的依賴,建議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妨經常打電話給老師了解孩子的動態(tài),多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勵,一些關心,一些溫暖。在家的父母,也不妨多抽時間到學校來看看孩子,和教師溝通交流,因父母是孩子的最大抉擇者,而孩子呢,涉世不深,需要父母的指點。
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這些有不正常現象的學生被扭曲的靈魂扭轉過來,這是天下所有人責無旁貸的責任。這就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配合,只靠學校,這個目的是無法達到的。周末,學生返校,中途進網吧、電子游戲室,一周生活費玩光不說,這周生活費從哪里來,可能就會做一些不道德或其它嚴重的事情來,還要受到網吧、電子游戲室一些不健康內容的影響,危害之大。老師去查找,帶回學校,通知家長到校共同教育,而有些家長,根本不來學校配合教育,認為學生在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把一切責任推給學校、老師,這是很可怕的事情。當然學校有不可推御的教育責任,但必定不是執(zhí)法部門。對開設網吧、電子游戲室的老板,這就需要有關職能部門的配合。我想,只要做到了社會、學校、家長對這些學生的共同教育,這些學生就會走上學習的正軌,安心學習,這樣對待這些學生的很多問題就好解決了。
當然,學生的思想解決了,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應歸教師的責任了。教師的責任重大,應該和學生多接觸,和學生做朋友,建立平等的關系,這是解決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我的實踐證明,凡是學生喜歡的老師,上課討論問題活躍主動,回答問題十分積極。因為他們敢于說話,錯了老師不批評,相反還會得到鼓勵,打消了膽怯的心理,思路開闊,對知識就會掌握得全面,成績效果一般是好的。
做到了以上幾點,教師就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作為學生,對待學習就應該多想多做。在想與做的問題上,二者的關系胡繩說得很清楚,一事不做憑空設想,那是“空想”;不動腦筋,埋頭苦干,那是“死做”。無論做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學習也好,“空想”和 “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 “做”是分不開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為想是做的先導,做是想的證明。對待學習,不能按部就班,應念此思彼,方能掌握知識。
教師應教會學生要有發(fā)問的精神。牛頓對蘋果落地要問個所以然,以致創(chuàng)立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就充分表明“發(fā)問”會有驚人的奇跡。瓦特把壺水滾沸當作問題研究,發(fā)明并改良了蒸汽機,從而帶動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由此看來偉大的創(chuàng)造來自于發(fā)問,這充分表明發(fā)問的重要性,而學生正缺少這種發(fā)問精神。學生每天能經歷很多事,教師應啟發(fā)他們從實際生活中感悟,從中獲得知識的源泉,這樣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對問題掌握得更透徹。
其實學生學習就是讀書,大多數學生往往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卻不知將它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好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去探討,要求學生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初中學生就有重點科目和一般科目,就應擇其重者而從之。語、數、外、理、化這五科,在現實生活中所用頻率相對高些,而在中考中分數比重要大些,既是較難學的科目又是生活中最適用的內容,就應擇重而行。當然這不是代表不學其它科目,只是所學時間可以少些罷了。就如培根所說:“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逼綍r學習也要時淺時深,該下狠勁時絕不手軟,應有韌勁,堅持弄懂才罷手,所以學習鉆研的深淺取決于學的科目。
好的學習成績取決于好的學習熱情和方法,但光有熱情而沒有學習的目標也是不行的,要有計劃、有目標,目標就是壓力,應變壓力為動力,有了目標,就要堅持,好比爬山,不到終點不罷休,這是毅力和心理作用。曾有實驗表明,給一個成年人不斷灌輸嬰兒的想法,他的智力便大大降低,同樣給一個成年人灌輸超現實的想法,他的智力高得多。給一條鯨魚不斷地鼓勵.它可躍過六米。由此可見,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將這種有目標的心理暗示用在自己身上,不斷地給自己鼓勵,“我能行”、“我能成功”,如果這樣做了,自己的學習成績一定會上升。
學不走,學不會,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一顆沒了自信、沒了自制力的心。
同學們,讓我們鼓起勇氣,重拾信心,一起走向更加輝煌、更加燦爛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