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不少學校和教師已經(jīng)積累了許多教學經(jīng)驗,有許多成功的做法,但是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并沒有完完全全、形神具備地落實新理念,為了追求課的新穎獨特,竟走入了偏重形式的誤區(qū)。我們要盡快走出誤區(qū),讓課堂回歸語文的本色,追尋自然樸素的特色,讓語文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偏重形式語文教學 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自主、合作、探究、開放、實踐、綜合、創(chuàng)新等詞匯已是深入人心,這些新觀念、新理論的確道出了語文教學規(guī)律性的東西,無疑給目前的語文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我們陶醉于成績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一些語文課追求形式的改變,忽略內(nèi)容的充實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內(nèi)容,華而不實,“形”轉(zhuǎn)而“實”不轉(zhuǎn)的現(xiàn)象。我們必須走出注重形式的幾個誤區(qū),讓課堂回歸語文的本色,讓語文教學更有效。
誤區(qū)一:課堂提問的隨意性,影響學生求知欲的激發(f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闭n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眼下的課改實踐中有以下幾種不良傾向,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⑴用過雜、過碎、過濫的問題貫穿課堂,許多問題無法切中要害,失去了啟發(fā)性,自然不能起到啟迪思維,激發(fā)求知欲的作用。例如,有位老師上《春》時,教師先進行詞語教學和范讀課文,后提出了以下一大串問題:第一個“盼望著”和第二個“盼望著”分別表達了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兩個“盼望著”?“東風來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呢?那么,這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這位老師幾乎是每句話問一個問題,“碎問”的結果必然帶來“碎答”,使得教學過程平淡無味。一篇精美的散文,在課堂上、在教學中被所謂的問題肢解得支離破碎,大大削弱了課堂魅力。
⑵一組問題之間缺少關聯(lián),無層次感,且問題指向不明,缺乏目的性,使學生無從下手。請看《愚公移山》的教學問題: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幾個人?移山這件事情難嗎?最終山有沒有被移掉了?是不是愚公移掉的呢?那么是誰移掉的呢?為什么要由夸娥氏二子來移呢?前幾個問題的設置過于隨意,對于最后一個問題無任何鋪墊和引導作用,雖然學生都能輕松地回答,可最后一問的指向不明,學生一頭霧水,整個教室頓時顯得非常冷寂。
⑶設置的問題偏離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難易程度把握不當,導致學生無所適從,或無法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學習《雪》這篇文章時,老師沒有學生對描繪“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關鍵句進行理解,就問學生:“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因為課文的語句本身較為深奧,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難度,再加之問題汲及的面較大,較籠統(tǒng),給學生回答問題設置了思維障礙,學生一時覺得難以回答清楚,自然也無法激起他們的回答興趣。
⑷問題缺乏新穎性,無法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導致課堂教學死水一潭,毫無活力可言。例如,有位老師在《社戲》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在平橋村最難忘的經(jīng)歷是“看社戲”和“偷豆吃”,那么,在這過程中,哪幾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性格特點分別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是每篇涉汲人物形象分析時慣用的問題,因為提問角度和方式過于陳舊,平淡無奇,因而學生顯得懶洋洋,思索探究的欲望不高。
那么,怎樣才能走出以上課堂提問的誤區(qū)呢?
我認為所提的問題要能覆蓋全篇,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思考和討論探究。要盡量根據(jù)教學要求,聯(lián)系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無味、抓不住重點、高不可攀、內(nèi)容空泛的提問;要把提問的過程當作一個階梯,有步驟地啟發(fā)學生循序漸進,層層遞進,以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提問可以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zhuǎn)化處,以及容易產(chǎn)生矛盾或疑難之處,也可以選擇能觸動學生思維神經(jīng),給學生點撥正確思維方向的問題進行提問。
誤區(qū)二:自主學習的虛假性,阻礙學生深入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
“自主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學、探索、發(fā)現(xiàn)來獲得科學知識的新型教學方式。它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可以自主安排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學習目標,對整個學習過程是心中有數(shù)的。然而,在很多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存在虛假性,學生深入思考習慣難以養(yǎng)成。具體來說存在以下現(xiàn)象:
⑴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學習以適當?shù)臅r間和空間,使學生自學無法深入,質(zhì)疑缺乏思想深度,質(zhì)量不高。例如,有位老師在上《智取生辰綱》一文時,要求學生用十分鐘時間解決以下問題——楊志步步警惕,但為什么最終會失掉生辰綱呢?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創(chuàng)意,但是學生的探究是要一定時間的,這么長的課文,學生只能勉強讀完它,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于是,老師又問:“楊志是個怎樣的人?”老師就這樣循著自己的預計,按部就班地教授課文。這樣學生還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的自主學習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
⑵學生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交流、匯報、表演,很難看到學生靜靜的進行個體思考,學生被動、他主跡象明顯。活躍的課堂氣氛固然重要,但僅為了活躍氣氛,卻沒有屏神凝思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也決不是健康的課堂。教師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歸宿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從而促進個體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切不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樣翻新,甚至把語文課上成綜合活動課,讓學生跑上跑下,匯報表演,展示交流,累得學生滿頭大汗,教室成了集貿(mào)市場。
⑶教師缺乏對反饋信息的整合與適時的點撥和指導,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說了算,在沒有創(chuàng)設情景、充分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其結果使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如教學《觀舞記》時,老師說:“本文生動地描繪了卡拉瑪姐妹優(yōu)美的舞姿,請大家好好品讀一下文章,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笨墒牵蠋煂W生怎么品讀,品讀什么,從什么角度卻沒有給出相應的要求和方法指導。于是學生的讀書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停留在淺層次上,不但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而且很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淺嘗輒止的習慣。
那么,如何才能體現(xiàn)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真正的自主呢?
首先,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自得。面對文本,教師不該要求學生只順著自己的那扇窗戶觀望,而應該鼓勵他們并為之創(chuàng)設機遇,以他們自己的策略去解讀。學生的解讀也許幼稚,也許偏激,但能見仁見智,使參與者在解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張揚個性,體驗文本的魅力,感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只有不唯權威,不唯書本,看得起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學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讀者的閱讀權利,才會以主人的熱情和責任感來審視評鑒作品。然而,時下許多語文課堂,學生的思維都被課件與學案所左右,學生很難自得。
其次,教師要加強指導,教給學法。自主學習的效果,既取決于學習者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和習慣,還取決于好的學習方法。學生畢竟是學習者,有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有例可循、有法可依,比起全由自己去摸索,效果自然會好得多。如提示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切入的角度,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分析、概括等能力,有效促使學生主動地探求文本,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誤區(qū)三:多媒體運用的依賴性,降低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多媒體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工具。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確有優(yōu)于其他教學手段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切實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觀念,沒有把握好使用的“度”,讓多媒體牽著走,就可能造成學生語感能力退化、語文素養(yǎng)降低的后果。具體來說有以下后果:
⑴多媒體成為美麗的外衣,虛化教學主題。有許多教師為追求課件內(nèi)容的豐富,過分追求形式,把一些無益于達成課堂目標的內(nèi)容添加到課件中去,為教學主題蒙上一層虛幻的“外衣”。如有位老師上《背影》時,展示了一組動物呵護自己孩子的圖片,學生看后笑聲不斷。他們并未真正經(jīng)歷過一次思維碰撞和交流,沒有深切體會父子的深情,卻在觀看圖片后一笑了之,這對教學目標生成毫無作用,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感知引向與文本無關的“花哨”的內(nèi)容上。
⑵多媒體成為表演工具,淡化教學主體。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固然能增大教學容量,但屏幕被文字、圖片等資料堆滿,學生還沒來得及看完、讀懂,教師就在很短的時間城翻到下一屏。教師對運用圖片材料的目的不明,把課堂變成表演場,只是借用課件表演,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感知程度。表演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扼殺了師生間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⑶多媒體素材的濫用,影響文本解讀。如有的老師進行詩歌教學時,不去精心設計學生活動,卻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軌跡,學生在臺下仰著脖子當觀眾,一節(jié)課都始終盯著大屏幕,看教師播放的各種音像材料。它沒有提供想象空間,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學生對詩句的聯(lián)想、想像,使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理解局限在老師提供的畫面上,詩歌應有的魅力在媒體呈現(xiàn)中黯然失色。
那么,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要貼近教材。多媒體課件使用上必須注意到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教材的貼近,需與教材的科學性、人文性相結合,切記粗制濫造、牽強附會,撇開多媒體課件為教材內(nèi)容服務的目的。只有鉆研教材,充分了解課堂教學目標、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了解傳統(tǒng)的教學要補充什么,設身處地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才能使多媒體教學發(fā)揮最大優(yōu)勢。
其次,要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學中,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來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諧的師生互動,是任何形式的電子媒體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單純地操縱機器,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也會失去,因此,要想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就應該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
最后,要選取合適的時機。教師使用多媒體要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為前提,抓住教學時機,合理運用,促成其對教學產(chǎn)生直接的效用。如在課堂導入時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遇到難以講清、講透的內(nèi)容時,用多媒體呈現(xiàn);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用多媒體提供資料搭建“腳手架”等等。
以上這些課堂教學誤區(qū)的避免,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就是要追求“實效”。讓我們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踏實的教學作風,少一些形式主義,少一些功利色彩。讓我們走出課改誤區(qū),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孫春成 語文出版社
[3]《走進課堂——初中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方智范 趙志偉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周成平 江蘇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