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本質(zhì)上是教會的,還是學會的?答案是肯定的,是學會的,因此成尚榮教授提出\"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學。
【關鍵詞】讓學 思考 研究
我很榮幸能參加這次為期四天的市骨干教師培訓,培訓期間專家們的富有啟迪的話語、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精彩的演講、生動的舉證、全新的理念,令我震撼。他們引領我對課堂教學改革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靈魂在提升,視野更敞亮,內(nèi)心更澄明。
話題:辛苦中我們是否還\"讓學\"給學生?
學習不一定在學校,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
——成尚榮教授
成尚榮教授給我們介紹了《墻上的洞》的一個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條窮人街上。窮人街的孩子沒有錢,不能進學校讀書,整天在街上游逛。試驗者為了探明窮人孩子是否有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便在墻上開了一個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進一臺電腦,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有觸摸,就可以上網(wǎng),但必須用英文。這一裝置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新奇感,大家圍攏在一起討論起來,有的還動起了手。一個星期過去了,有少數(shù)幾個人觸摸到了門道。兩個星期過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學會了用英文上網(wǎng)。三個星期過去了,窮人街上的孩子,你幫我,我?guī)湍?,幾乎都會用英文上網(wǎng)了。
故事后面有三個問題:他們在學校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他們在接受教育嗎?回答是\"不知道\"。他們在學習嗎?回答:\"是的,他們在學習。\"
故事簡單、淺近、普通,但含義很深刻。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孩子有學習的天性,他們渴望學習,關鍵是激發(fā)和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熱情,我們很多教師注重了課堂的外在形態(tài),如課堂氣氛的熱烈、重點內(nèi)容的突出,等等,但是偏偏沒有關注學生內(nèi)心的感受,不知道學生心里在想什么?不知道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課堂。沒有興趣,就沒有智慧。 興趣是基礎,是前提;學習是自己的一種建構,建構的基礎是已有的經(jīng)驗,建構需要支持性的環(huán)境和條件,建構的特征是發(fā)生變化;有教師在旁邊可能是一種學習,也可能不是一種學習,教師不在旁邊,倒可能是一種學習。\"墻上的洞\"啟發(fā)我們,只有幫助孩子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學生才有可能走向理想的彼岸。
對于課堂教學,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絕妙的隱喻:\"到哈佛學習,就像是很快幫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處。\"其實,這個故事也是一個隱喻。它和\"高速公路的入口處\"一起,揭示了教學的幾個基本要義。第一,學生的學習就是在路上行走,但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能走得順暢,也才會很快到達目的地;第二,要走上高速公路,必須先找到入口處,而找到入口處是學生在教師幫助下的結果;第三,尋找高速公路入口處是一種探究、發(fā)現(xiàn)、辨別方向和選擇的過程,需要能力和合適的方式;第四,學習終究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任務在于和學生找到入口處,及幫助學生打好基礎,讓學生有\(zhòng)"帶得走的東西\",如此等等。總之,概括起來,這一隱喻揭示了教學的核心問題,即是學生主動學習和學會學習,即\"讓學\"。
何謂\"讓學\"?\"讓學\"就是把課堂的時間、場所、機會等盡可能地讓給學生的學習。初次聽到這個詞語,讓我心生迷惘。細細品位,意味深長。讓學,學多于教;讓學,為理解而學習;讓學,把學生投到語言的海洋里;讓學,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讓學,老師要示弱……總之,\"讓學\"包含的意義很大,很多。
1\"讓學\"的教學觀:學多于教
教學猶如\"植樹\",樹木是自己長的,別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長。而且,外界對樹的作用主要是根部,而不是枝葉。 \"讓學\"的前提性命題是:其一,學生的主要職責是學習,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其三,學生的學習潛能是無限的,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教師引領,學生就能大膽地學習。人本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曾斷言:\"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同樣道理,學生學會任何東西,不是教師教會的,最終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內(nèi)化掌握的。所以,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努力學,要講就講最關鍵的地方。
2\"讓學\"的目標觀:深入理解
\"深入\"是相對于\"膚淺\"而言的?,F(xiàn)在的課堂表演盛行、平移明顯,學生的學習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一堂課下來學生所獲寥寥無幾。很多所謂的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只是著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讓學生把握住具體知識,于是學生們知道了知識,卻不知曉知識間的意義和聯(lián)系;掌握了解題方法,卻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對知識形成深度理解,才是\"讓學\"的核心目標。\"為理解而學習\"是\"讓學\"的一條重要信念。教師要更多地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之中。當然,不能把\"深入\"簡單地理解為深奧、深刻,這里指的是相對\"深入\",相對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的,是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最近發(fā)展區(qū)\",引領學生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升學習能力。
3\"讓學\"的學習觀:展示過程
\"讓學\"的學習強調(diào)\"過程\"的學習。而且,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都應是\"讓學\"的。以學生\"學\"的起點為起點,以學生\"學\"的狀態(tài)為狀態(tài),以學生\"學\"的進度為進度,以學生\"學\"的發(fā)展為發(fā)展,樹立學習過程意識。教學過程要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展開智力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要獲得正確的答案和結論,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使學生能進行學習的自我體驗。這種學習上的自我體驗是極其寶貴的,它能使學生意識到自我力量的存在,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并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①。
4\"讓學\"的方法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diào)控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超前性,重視先學。傳統(tǒng)教學是課堂教學在先,學生復習和作業(yè)在后,也即學生的學習只是對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復制。教育心理學認為,這種缺乏學生對知識獨立建構的所謂學習只能是死記硬背的、形式上的學習。而先學后教強調(diào)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在先,教師課堂教學在后,超前性使教與學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變\"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②。第二,獨立性。強調(diào)的是學生要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獨立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以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把握規(guī)律結束,積極思考貫穿了學習過程的始終,自行解決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的問題。第三,異步性。\"讓學\"的異步性充分尊重學生的原始狀態(tài)和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差異發(fā)展。要求每個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進行超前學習,并鼓勵優(yōu)秀學生進行跳躍式的超標式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的現(xiàn)實折要射出一種信號:不是要不要\"讓學\",而是需要以辯證的態(tài)度對待\"讓學\"。為此提出如下建議:放手不等于甩手;自由不等于自流;\"萬言堂\"不等于\"亂言堂\";因勢利導不等于千依百順。
【參考文獻】
[1]余文森 有效教學十講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p157
[2]余文森 有效教學十講 (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