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的教育理念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chǔ),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社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chǔ),但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dǎo),用經(jīng)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兒童。
[背景]
每次學?;虬嗉壖惺?,總會有學生不能準時集中,行動遲緩,老師苦口婆心地講了好多次遲到會影響別人,他們也知道集中要\"快、靜、齊\",可他們思想與行動就是不一致,依然我行我素,遲到不斷。真的需要老師大發(fā)雷霆來改變這一切嗎?很顯然,這種方法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嗎?一次春游活動讓我想到了\"懲罰\"學生的方法。
[案例描述]
為了讓學生體驗集會時要準時,我安排了兩個環(huán)節(jié)。讓他們體會等待別人的滋味。
第一次等五分鐘
學生對春游活動積極性很高,這次集中很準時,許多人甚至提前了很長時間就到了學校。一到學校,他們的心兒早飛到了目的地。盼望時間快點到來,好讓他們早早出發(fā)。學校規(guī)定七點三十分全校集中乘車出發(fā),我讓我班汽車七點三十五分來接我班學生,七點三十分到了,別的班學生走了,而我們班的汽車還沒來,他們開始焦急起來,有的抱怨,有的東張西望,有的向我詢問怎么回事,我只是淡淡地說:\"司機真是的,太不準時。\"有的用不文明的語言埋怨司機,還有的說這樣的司機不守約,干脆說重新租車……五分鐘的等待使他們變得焦躁不安。終于七點三十五分汽車\"準時\"來了,上車了,抱怨依然不斷。
第二次等五分鐘
車行至一會兒,到數(shù)學老師家,要帶他走,(我故意讓他不到學校來而在家中等我們)我們按照事先的約定,讓他故意遲五分鐘上車,讓學生再一次體會等人的滋味。他們左等右等也不見數(shù)學老師上車,性急的學生下車去找數(shù)學老師,可偏偏數(shù)學老師還有事。這時,學生又抱怨起來。\"真倒霉,別的班要到了\"、\"我們不去了\"、\"數(shù)學老師不守約\"、\"就是,一個人讓我們這么多人等\"、\"還老師呢,平時就會批評我們\"…… 五分鐘后,數(shù)學老師來了,汽車繼續(xù)行駛,學生臉上的悻悻之色還溢于言表。
[感想傾訴]
第二天晨會,全班討論對春游活動中老師和司機遲到的看法:
生A:司機不準時,讓我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B:就是,今后我們不坐他的汽車。
生C:等人的滋味不好受。
生D:數(shù)學老師也不準時。
生E:今后活動誰遲到不讓他去。
生F:一個人影響了全班同學。
… …
總之全是抱怨老師和司機不能準時集中。完全沒有人想到自己平時遲到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后果。
在他們?nèi)呵榧^時,我知道,是教育的契機來了。
教師:同學們,他們的遲到讓我們等了十分鐘,他們的行為應(yīng)當受到批評,你們想一想我們平時在集中時,你們的遲到會影響到別人嗎?等我們的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全體學生低下了頭,他們陷入了沉思。一會兒,他們開始反省了。
生A;我們平時不知道等人的滋味,現(xiàn)在知道今后集中不能遲到了。\"
生B:集中時遲到妨礙了別人。
生C:我們今后要注意這種情況了。\"
生D:過去還真沒想到這種事。
……
接著全體數(shù)學生都表示今后不遲到了。有的甚至批評平時會遲到的同學,說是他們的行為影響了別人。我說:\"同學們,經(jīng)過這件事,大家應(yīng)該知道今后該怎么做了嗎?\"接下來的全?;虬嗉壖袝r,遲到的現(xiàn)象沒有了。有人不注意會遲到時,大家還互相監(jiān)督、提醒。其余的老師都說我班的同學集中時表現(xiàn)最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評價及反思]
⑴德育教育要取得實效,與教育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guān)系,教師應(yīng)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活動,設(shè)立相應(yīng)的教育環(huán)境??陬^說教無異于紙上談兵,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復(fù),否則就會成為陳詞濫調(diào)\"。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通過對別人的行為給自己代來不便,認識到自己行為也給別人代來不便,進行換位思考,心靈的觸動構(gòu)建了他們新的認知體系。他們用新的認知體系來指導(dǎo)今后的行為,體現(xiàn)了\"教是為了不教\"。
⑵德育教育不只是從課堂上開展。而是在整過生活活動中進行,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的源頭,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因此德育教育應(yīng)當在學生的生活活動中找尋目標。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行為,都是不經(jīng)修飾的,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內(nèi)心想法。學生的一些行為是不自覺的,并非他們要故意這樣做,只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的壞處。因此,德育教育取向\"生活化\",比在課堂上的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更深、更廣。更能體現(xiàn)出他的價值。
⑶德育教育要具有針對性。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既可以用生動感人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也可以用適當?shù)姆疵媸吕M行教育。要堅持正、反面相結(jié)合的原則,\"響鼓也要重錘敲\"。在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的行為不當時,教師設(shè)立恰當?shù)慕逃顒?,讓他們通過切身體會,自覺獲得良好的道德認識,使教師有目的的教在學生眼中變得了無痕跡,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通過對他們生活的引導(dǎo),用他們經(jīng)過的生活實現(xiàn)了自我教育。正是體現(xiàn)\"用兒童的眼睛觀察社會、用兒童的心靈感受社會\"、\"用經(jīng)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