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zhàn)B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84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兒各42例。對照組患兒采用利巴韋林顆粒治療;觀察組42例患兒采用養(yǎng)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兩組患兒均接受5d治療后,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jié)果:兩組患兒接受上述治療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19%。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jié)論:采用養(yǎng)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等特點,有其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養(yǎng)陰清熱之劑;病毒唑氣霧劑;小兒皰疹性咽峽炎
【中圖分類號】R-0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488-02
皰疹性咽峽炎是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特殊種類,屬于兒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導致,通常多為柯薩奇A組病毒,多發(fā)季節(jié)為夏季與秋季。由于臨床目前對于此類疾病缺少抗病毒的特效藥品,為臨床診治造成一定影響。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zhàn)B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效果,選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84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觀察組患兒在接受中西藥物聯(lián)合治療之后,獲得非常滿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84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有患兒42例。其中觀察組42例患兒中,男患兒28例,女患兒14例;患兒年齡8個月~7歲,平均年齡(3.2±1.6)歲;患兒病程1~3天。對照組42例患兒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15例;年齡7個月~7歲,平均年齡(3.1±0.9)歲;患兒病程1~3天。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對比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①患兒中醫(yī)診斷均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予以確診;②患兒西醫(yī)診斷均根據(jù)第7版《兒科學》中皰疹性咽峽炎診斷標準確診;③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舌紅、舌苔黃厚、流涎、口瘡、發(fā)熱、脈數(shù)、煩躁等;④均排除患有皰疹性口腔炎、手足口病、潰瘍性口腔炎、未按標準正規(guī)治療的患兒。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42例患兒采用利巴韋林顆粒(生產(chǎn)廠家:貴州天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批號:0813041),用法用量:口服,每天服用10~15mg,分三次服用。觀察組42例患兒采用養(yǎng)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其中養(yǎng)陰清熱之劑的組成成分為:荊芥、麥冬、竹茹、桔梗、石斛均為10~15g;葦根、車前草各為15~30g;薄荷、木通各為5~10g;梔子、陳皮、各為3~6g;連翹為6~15g;百合為10~20g;生地黃為6~10g。根據(jù)患兒的病情、年齡以及體質(zhì)等方面確定其用量,用水煎服100ml取藥湯,一天服用一劑,一劑為三次分服。病毒唑氣霧劑(生產(chǎn)廠家:上海信宜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H1096121)噴于患兒口腔患部,每天噴3至4次,每次噴1至2下。兩組患兒均治療5天。
1.4 療效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皰疹消退時間與退熱時間。治愈:經(jīng)3d治療后,患兒咽部皰疹與潰瘍消失,用藥24小時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好轉(zhuǎn):經(jīng)5d治療后,患兒咽部皰疹與潰瘍消失,用藥24~48小時體溫恢復正常;無效:治療5d后,患兒咽部皰疹與潰瘍未消失,用藥48小時體溫仍未恢復正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記錄的各項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兩組患兒在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19%,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見下表1。
3 討論
柯薩奇A組病毒是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體,是一種小RNA病毒[1],該病有較強傳染力,夏秋季為高發(fā)季節(jié),小兒為高發(fā)群體,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口與呼吸道傳播,對小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非常重要。
利巴韋林又稱為病毒唑,有研究顯示全身采用該藥物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療效不佳[2],而氣霧劑屬于呼吸道局部用藥,和口服藥比較,其局部藥物濃度高、藥物見效快、不良反應少,更有其治療優(yōu)勢。養(yǎng)陰清熱之劑里的梔子、連翹、葦根具有清熱解毒生津功效;生地黃、麥冬、石斛、百合具有養(yǎng)陰清熱作用;薄荷、荊芥、甘草、桔梗有疏風解表與利咽生津之效;竹茹、陳皮、車前草能夠清熱利尿與化濁和胃。由于全副藥方藥物清淡甘甜,更利于小兒接受。再通過病毒唑氣霧劑局部噴霧輔助治療,加快藥物吸收速度,局部血管的藥物濃度更易達到高峰,從而迅速阻止病毒復制[3],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采用養(yǎng)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其治療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用養(yǎng)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等特點,有其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怡,王劍,張旗等.中藥養(yǎng)陰清熱之劑輔以病毒唑氣霧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9):1501-1502
[2] 林建國,張偉新.病毒唑氣霧劑輔助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08(33):205-207.
[3] 徐為民,張海艷,丁曉曼等.痰熱清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