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討論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診斷及有效治療方法。方法 在2011年5月-2013年6月期間,通過對收治的102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分析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結果 經過治療后102例患者中有顯效71例,有效23例,無效為8例,總有效率達到92.2%。結論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臨床表現多樣,經過以抗感染為主的治療后,臨床療效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0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483-02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它的發(fā)病概率比較高,據調查顯示,每年約有上百萬的新生兒感染肺炎,最終死亡,約占全球新生兒死亡比率的十分之一左右,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導致新生兒感染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關于新生兒患者的有效治療機制得到了醫(yī)學界的大量關注,本文主要是對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6月這兩年期間所收治的102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針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診斷依據與治療方式進行總結分析,得出的數據報告如下所示。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通過對我院收治的102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者的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我們得知在這些新生兒中,男嬰為63例,女嬰為39例;根據感染時間的不同,可知出生前已感染的嬰兒為37例,出生后感染的嬰兒為65例。新生兒感染的平均年齡大致在半月以內。
1.2臨床表現
對所有的新生兒患者進行胸部X線檢查,將出生前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兒與出生后感染性肺炎新生兒的X線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出生前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兒其肺紋理比較粗而且有間質性肺炎改變,出現有小片狀的模糊影從肺門處向周圍呈扇形擴展,布滿整個肺部,且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現象。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兒其肺紋理增粗且有支氣管肺炎的改變,出現點片狀浸潤影在兩肺之間擴散開來,使得肺部出現了顏色不等的陰影密度區(qū)域。此外,有87個新生兒出現皮膚黃染現象,有81例雙肺呼吸比較粗糙,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兒有呼吸困難的癥狀表現,還有一部分新生兒出現不同程度的發(fā)燒咳嗽現象。
1.3治療策略
關于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該癥狀,醫(yī)護人員要做好有效的護理工作,以確保患兒能夠呼吸不受阻礙。當碰到氣急缺氧的患兒時應該按照病情所需,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供氧。如果遇到低氧血癥患兒時,要用持續(xù)正壓呼吸來治療I型呼吸衰竭現象,使用氣管插管與機械呼吸來應對Ⅱ型呼吸衰竭現象。此外,還要做好相應的抗感染治療措施。起初使用較多的是一些常用抗生素,像廣譜青霉素類與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隨著醫(yī)學的逐漸發(fā)達,根據病原學檢測結果有針對性的篩選出了一些敏感抗生素。對該院的102例患兒都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根據追蹤調查得知有三例患兒由于感染巨細胞病毒而停止使用抗生素,改為抗病毒治療,還有四例因為受到真菌感染而使用抗真菌進行治療。對那些患有合并心力衰竭的新生兒還要給予西地蘭或者多巴胺強心,,如果患兒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健全的話,則要對患兒使用多巴胺與多巴酚丁胺靜滴以提高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正常功效。此外,還要注重患兒的營養(yǎng),提高患兒的身體免疫力。
1.4療效評估依據
顯效:患兒在五天內呼吸困難或者肺部噪音消失、一星期X線胸片點片影吸收現象發(fā)生;有效:患兒在五天內癥狀得到明顯改觀,一周左右X線胸片點片稍有好轉;無效:十天患者體態(tài)特征無變化,X線胸片點片無好轉現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結果
通過治療得知在102例新生兒患者中癥狀基本都得到了顯著的改變,總有效率達到了92.2%,其中顯效達到了七成以上,有效為23例,無效的僅占8例。
3討論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具有發(fā)病早、病情變化快、危重等特點,因此及時的診斷觀察尤為重要,臨床上常選擇x線攝片來觀察新生兒的肺部表現,胸部x線做為新生兒肺炎檢查的主要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可復查、患兒無需鎮(zhèn)靜且輻射計量低的優(yōu)點。臨床上新生兒肺炎胸部x線表現多為肺紋理增粗時常伴有肺氣腫;出現點片狀、小片狀或大片狀陰影;支氣管充氣征;患者的右心緣以及橫膈邊緣模糊等癥狀。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治療常常采用抗感染的方法,因此進行治療時抗生素的選擇非常關鍵,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感染時期的不同,感染的細菌往往也不同,以宮內感染和產前感染為代表的感染多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如常見的大腸埃希菌,臨床上常選用3代頭孢菌素或者氨芐西林;新生兒在出生后出現感染性肺炎時多由革蘭氏陽性球菌為主,常見的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上常采用2代頭孢菌素或青霉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實驗中可進行細菌培養(yǎng)所感染的細菌種類并結合細菌耐藥性來選擇敏感的抗生素,當進行抗生素治療一段時間無明顯好轉時,應考慮是否為非細菌感染,如常見的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此時可以更換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本實驗中曾發(fā)現有3例新生兒經抗生素治療三天后無明顯好轉,后檢查發(fā)現為巨細胞病毒感染所致,隨后使用更昔洛韋的抗病毒藥治療后病情好轉;有時還會出現長期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常表現為病程長,病情反復,此時可考慮是否受到真菌感染,可以進行痰培養(yǎng)來檢測真菌感染,采用酮康唑抗真菌治療。
實驗中通過早發(fā)現、早診斷、有針對性的治療后102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者總有效率達92.2%,臨床療效明顯,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賴賓寧,潘秀花.115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臨床診治探討[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3,04:121-122.
[2]蘭芬,崔小玲.571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臨床特點及病原菌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3,05:30-32.
[3]董永雙,李海新.降鈣素原在新生兒感染性肺炎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08:1032-1033.
[4]彭芳.鹽酸氨溴索輔治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4:70.
[5]宋曉英.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療效[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659-660.
[6]戚曉紅,戴英俠.霧化吸入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輔助治療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3:85-86.
[7]周婷.鹽酸氨溴索聯合霧化吸入方法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療效觀察[J].首都醫(yī)藥,2013,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