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fā)展中國家,每年有450萬以上的兒童死于腹瀉病,其中50%是死于慢性腹瀉合并癥。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腸道感染都會引起小兒慢性腹瀉,小兒感染腸道原蟲之后,會引起急、慢性腹瀉,急性腹瀉也會轉變成經常復發(fā)。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間的平衡,對特異性的病原采用針對性的藥物,根據藥物敏感的試驗結果選擇用藥,還可以使用蒙脫石粉和鋅等,促進兒童的腸粘膜修復,縮短腹瀉的病程。本文對小兒慢性腹瀉病與阿米巴感染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了小兒腸道原蟲,人芽囊原蟲、腸阿米巴和隱孢子蟲、藍氏賈弟鞭毛蟲等寄生蟲導致的小兒慢性腹瀉病。從而制定出適當的干預和治療的措施,使小兒慢性腹瀉治愈率得到提高,使患兒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關鍵詞】小兒慢性腹瀉病;阿米巴感染;人芽囊原蟲
【中圖分類號】R-1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86-03
小兒腹瀉病屬于多病原和多因素導致的小兒大便次數與大便性狀發(fā)生改變的腸道臨床綜合征。小兒腹瀉病的急性發(fā)病例在逐漸減少,病死率降低,可是,小兒慢性腹瀉病的比例逐年增高。由于小兒慢性腹瀉病由多種病因引發(fā),同時發(fā)病機制過于復雜,很難進行防治?;純翰粌H會出現腹瀉的癥狀,而且營養(yǎng)吸收會受到影響,甚至影響生長發(fā)育,對其他疾病的防御能力也大大降低,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所以,一定要加強小兒慢性腹瀉病研究。
1 小兒慢性腹瀉病病因
據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每年小兒慢性腹瀉病發(fā)病人數達到1.5億人,死亡數量達到150-250萬人。腹瀉病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消化道疾病,我國將腹瀉病定義為:大便性狀的改變或者大便量的增加,把大便的性狀改變當作判斷的特征,按照病程區(qū)分急性、遷延性、慢性腹瀉病。急性腹瀉病程要小于兩周,遷延性腹瀉病要小于兩個月,慢性腹瀉病要大于兩個月[1]。國外把腹瀉病定義為:大便含有過多水或者電解質,大便重量大于10g/ (kg·24 hr),病程大于兩周即為慢性腹瀉病。慢性腹瀉病數量要少于急性腹瀉病,卻容易產生更嚴重的后果。本次研究中對小兒慢性腹瀉病與小兒腸道原蟲感染等制定了治療與干預的措施,通過對小兒慢性腹瀉治療,有效改善患兒生活的質量[2]。
腸道原蟲分布于全世界,我國的分布也比較廣泛,我國在1988~1992年進行了全國人寄生蟲的調查,發(fā)現腸道原蟲的感染率達到了10.32%[3]。小兒腹瀉病由多病原和多因素導致的大便次數與大便性狀發(fā)生改變的腸道臨床綜合征,急重病例逐年減少,而且病死率也逐年下降,可是遷延性與慢性的腹瀉病比例逐年增高。大量研究證明腸道感染發(fā)生腹瀉遷延主要是由于營養(yǎng)不良造成的。兒童缺乏鋅和非母乳喂養(yǎng)等因素也會增加遷延性與慢性腹瀉的風險。
小兒慢性腹瀉是由多病因引發(fā),表現出腹瀉、營養(yǎng)不良和生長發(fā)育落后、免疫力低下及反復感染等臨床綜合征。出現這些臨床綜合征后,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兒童造成嚴重的危害。小兒慢性腹瀉病因十分復雜,包括感染、過敏、免疫缺陷及藥物因素等,尤其感染較為常見。小兒慢性腹瀉病感染性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兩種[4]。
1.1腸道內感染:
由于病毒和細菌、真菌及寄生蟲等引起的,尤其病毒與細菌引起的感染較為多見。常見病毒病原導致的小兒腹瀉一般病程不會超過兩周,尤其T細胞功能缺陷兒童,極易受輪狀病毒與星狀病毒的感染持續(xù)數月;細菌感染是因為黏膜損傷與原發(fā)感染導致的小兒長期腹瀉;寄生蟲感染;導致腹瀉真菌包括念珠菌和曲菌、毛霉菌等,尤其白色念珠菌較為多見。
1.2腸道外感染:
與抗生素有關的腹瀉,使用抗生素既會降低小兒體內碳水化合物轉運與乳糖酶水平,還會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的紊亂,使腸道正常的菌群減少,使耐藥性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等大量開始繁殖,導致藥物很難控制腸炎發(fā)生[5]。
小兒腹瀉病在我國兒科中較為常見,急性腹瀉病減少的原因為,急性腹瀉病是由細菌、病毒與寄生蟲感染引起,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與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中毒性的菌痢與消化不良已十分少見?,F階段兒科普遍流行輪狀病毒導致的急性腸炎,病情較易治療而且有自愈趨向。小兒慢性腹瀉病由多種病因引發(fā),而且發(fā)病的機制較為復雜,很難防治,所以,研究人員要加強小兒慢性腹瀉病的研究[6]。
2 治療方法
小兒性腹瀉病治療側重于為兒童補充熱卡與營養(yǎng)素,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間的平衡問題。
2.1治療與護理:
患兒住院后要進行腸道隔離,以溶組織阿米巴和大腸桿菌、藍氏賈弟鞭毛蟲和沙門菌、人芽囊原蟲及隱孢子蟲等相關腹瀉病例都要及時上報衛(wèi)生部門[7]。
2.2液體療法:
預防與治療患兒脫水癥狀,及時糾正患兒的水與電解質、酸堿平衡的紊亂。
2.3營養(yǎng)治療:
以母乳喂養(yǎng)為主,調整好兒童的飲食結構,為患兒胃腸道及早喂哺,保證患兒腸道黏膜絨毛形態(tài)和雙糖酶的活力。
患兒要進行飲食改良后如果腹瀉仍不止,就要改變飲食結構,按照腹瀉病因和患兒實際消化吸收的情況,調整飲食用量與濃度。如果腹瀉停止或者體重增加后,就可能恢復為普通的飲食。如果患兒出現吸吮困難,就要使用鼻飼管來喂飼,如果仍有少數患兒出現頑固性腹瀉,無法耐受腸內營養(yǎng),改變飲食結構后仍沒有改善,就要靜脈高營養(yǎng)療法治療[8]。
2.4藥物療法:
患兒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慎重使用,對特異性病原用藥,一定要根據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來選擇。要適量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例如:鋅、鐵和葉酸等。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可以有效恢復患兒腸道的菌群平衡,實現腹瀉癥狀的緩解,如表1所示。
2.4.1幫助腸黏膜完成修復:
患兒腸黏膜受到損傷的程度和修復的速度和腹瀉病程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研究人員對生長因子在腸黏膜損傷和修復研究中的進展十分迅速,隨著生長因子的研究,已經廣泛的應用在臨床中。
2.4.2消旋卡多曲:
有選擇的對腦啡肽酶進行抑制,保護內源腦啡肽不受降解影響,使消化道的內源腦啡肽生理活性得以延長,有效降低電解質過度的分泌,可以應用于水樣腹瀉的治療。
2.4.3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在小兒慢性腹瀉治療中有著很豐富的經驗,能夠聯(lián)合西醫(yī)共同完成治療。
2.5預防:
對小兒慢性腹瀉病病原菌感染的因素有了一定的明確目標,主要因素是年齡小、存在免疫缺陷及營養(yǎng)不良、非母乳喂養(yǎng)及衛(wèi)生條件不佳、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飲水等。所以,要想預防小兒慢性腹瀉病就要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如以下幾方面。
2.5.1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導致腹瀉發(fā)生病原傳播主要是糞口的傳播,而少量病原導致腸道的感染,由人與人間密切的接觸來傳播致病,例如:人芽囊原蟲、腸阿米巴和隱孢子蟲、藍氏賈弟鞭毛蟲、大腸桿菌等。
2.5.2鼓勵母乳喂養(yǎng):
小兒急性腹瀉一定要妥當治療,在早期要了解病因,確診病情,對癥治療,調整患兒的營養(yǎng),恢復喂養(yǎng),避免抗生素和止瀉藥的隨意應用,使用益生菌進行預防,也可以適當補充鋅元素20mg/d(6個月以下10mg/d),既能縮短腹瀉的病程,還可以減輕腹瀉的程度,使用2~3個月之內一定要避免腹瀉復發(fā)。
2.5.3家庭治療:
患兒如果沒有脫水與輕度脫水的病征,可以在家庭進行治療,醫(yī)生對家長講解治療的方法,保證患兒服用足夠液體,防止脫水發(fā)生,補充鋅,如果患兒病情沒有出現好轉或者患兒腹瀉情況較為劇烈,出現大便增多與腹瀉增大的情況或不能正常飲食、嘔吐不能正??诜盟帯l(fā)熱、脫水、糞便帶血、年齡小于6個月、有慢性病史等病征時,就要及時轉送醫(yī)院治療。
2.5.3接種疫苗:
通過疫苗的接種,可以有效預防腹瀉病,使兒童具有免疫效果與安全性。
2.6腹瀉常見的病原學檢查:
水樣便患兒糞便要進行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桿菌、隱孢子蟲等病原檢查,膿血便患兒還要進行糞便細菌的培養(yǎng),必要時要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等。小兒在正常免疫的狀態(tài)下,輕易不會患上慢性腹瀉病,只有進行免疫學檢查,才能發(fā)現是否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等問題。
要確定診斷的正確性,還要了解滲透性與分泌性腹瀉是滯由于小腸發(fā)生病變導致的,滲出性是否為結腸病變,可能會危害到小腸,所以必要時,要對小腸鋇和結腸鋇進行灌腸檢查,使用結腸鏡和小腸鏡檢查與組織活檢。
參考文獻:
[1] 董永綏. 加強對小兒慢性腹瀉病的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1(21):1-3.
[2] 萬孝玲.田春林人芽囊原蟲分子遺傳學研究概況[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1,23(10):114-115.
[3] 金群馨,俞開敏,唐連鳳,等. 1354例門診腹瀉病人人芽囊原蟲感染情況調查[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3,5(7):218-220.
[4] 左素君.胡艷軍我院感染性腹瀉患兒病原菌及藥敏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3(3):257-258.
[5] 關興麗.應用流式細胞術檢測膠體溶液對人體白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8(2):88-89.
[6] 劉麗英.腸內營養(yǎng)綜合治療對小兒慢性腹瀉病合并蛋白質-熱能營養(yǎng)不良療效的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3,8(7):142-143.
[7] 徐三清,方峰,周華,等.小腸鏡和組織活檢對兒童慢性腹瀉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3(7):16-17.
[8] 張惠琴.沙勇武兒童腹瀉病98例臨床分析[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3(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