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林霉素磷酸酯,因其價格便宜,療效確切,不需要做皮試,適用范圍廣,所以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應用較為普遍??咕幬锸桥R床中使用最廣的藥物,然而抗菌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也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脅。
【關鍵詞】克林霉素磷酸酯;大皰性皮炎;藥物不良發(fā)應
【中圖分類號】R4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110-02
藥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兩面性,既有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療效,也有損害身體的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etion,ADR)。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
病例:患者 "女 32歲 因牙齦腫痛就診,門診以“牙周膿腫”抗感染治療,T36.8℃ " R19次/分 "P70次/分 "BP120/70mmHg " 往有青霉素過敏史,門診予以克林霉素磷酸酯, 0.9克入液靜滴,在靜滴過程中,患者無任何不適感。輸液后8小時,患者自感皮膚瘙癢,軀干、四肢出現(xiàn)散在的大皰性皮炎,皮膚皺折處多見,類似燙傷樣外觀,皮損觸痛明顯,壁薄,液清。測體溫37.4℃ " R20次/分 "P76次/分 "BP120/75mmHg,詢問患者別無其他用藥史,考慮是克林霉素所致的過敏反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予口服氯雷他啶、賽庚啶,靜滴VC、西咪替丁,局部清創(chuàng)破損創(chuàng)面,以防繼發(fā)感染,并囑患者多飲水,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異體蛋白類食物,對癥治療三天后,患者皮膚過敏癥狀明顯好轉,治療五天后,大皰性皮炎消失,局部留有少量色素沉著,皮膚無痛癢感,無瘢痕殘留跡象。
分析:克林霉素磷酸酯又名氯潔霉素磷酸酯,是一種通過化學半合成的克林霉素衍生物,屬林可酰胺類抗生素,它由林可霉素7-OH氯化物轉型生成克林霉素后,再由2-OH磷?;芍?,其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強4-8倍,體外無抗菌活性,進入機體后,在血管中堿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水解為克林霉素,發(fā)揮藥理活性。它的脂溶性,滲透性好,吸收迅速,作用持久,價格便宜,療效確切,不需要做皮試,所以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應用較普遍。臨床主要治療G+菌引起的各種感染,以及厭氧菌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已成為治療呼吸道感染、骨及關節(jié)炎感染、盆腔感染、腹腔感染等常用的抗生素。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偽膜性腸炎等,肌肉注射局部刺激性大,長期靜脈滴注,可出現(xiàn)靜脈炎,少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藥物性皮疹。和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無交叉過敏反應,可用于對青霉素過敏者。與氨芐青霉素、苯妥英鈉、巴比妥鹽酸鹽、氨茶堿、葡萄糖酸鈣及硫酸鎂可產生配伍禁忌,與紅霉素呈拮抗作用,不宜合用。肝、腎功能損害者、胃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抗生素相關腸炎的患者要慎用。使用本品時,應注意可能發(fā)生偽膜性腸炎,如出現(xiàn)偽膜性腸炎,先進行補充水、電解質、蛋白質;然后給甲硝唑口服,250-500mg,一日3次,無效時再選用萬古霉素口服0.125~0.5g,每日4次進行治療。
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成因復雜,涉及到方方面面。藥物是把雙刃劍,即有正面的作用,也必然會具有不同程度地毒副反應,同時人與人之間又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抗菌藥物是臨床中使用最廣的藥品,然而抗菌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脅。靜脈給藥途徑最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其主要原因是靜脈給藥,可快速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無體內吸收過程,對機體的刺激性較強。靜脈輸液多采用聯(lián)合用藥,也是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咕幬锏牟涣挤磻云つw損害最為常見,主要表現(xiàn)在皮膚的瘙癢、皮疹、紅斑、風團等。所以,患者用藥時,要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用藥時重點監(jiān)護高敏體質患者,嚴格按照用藥指征給藥。
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有毒性反應、過敏反應、二重感染和細菌的耐藥性。過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多見,其次是鏈霉素;藥物性皮疹以氨芐西林最多見。青霉素大劑量快速輸注,可引起“青霉素腦病”表現(xiàn)為頭痛、頸項強直、嘔吐、驚厥甚至昏迷。氨基糖苷類可引起前庭功能損害,造成永久性耳聾。腎毒性以氨基糖苷類引起者最多見,兩性霉素B、萬古霉素、多粘菌素亦可引起,青霉素類及第一代頭孢菌素偶可引起,老年人、新生兒腎功能減退者易發(fā)生腎毒性,應該慎用此類藥物。氯霉素可導致骨髓抑制、灰嬰綜合征。抗菌藥物應用過程中可能誘發(fā)二重感染,長期用藥和聯(lián)合應用多種抗菌藥物者尤宜發(fā)生,以四環(huán)素類和其它廣譜抗菌藥物引起者常見??咕幬锏膹V泛使用,使細菌對該類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從而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總之,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理化特性、配伍變化、處方用量、體內代謝特點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密切相關,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特別是抗菌藥物在臨床中的廣泛使用所導致的不良反應,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各級醫(yī)院要廣泛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的監(jiān)督檢查,要建立健全藥物不良反應病例的監(jiān)測報告制度,開展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從而確保人們群眾的用藥安全。臨床醫(yī)生在使用抗菌藥物時,應嚴格遵守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強化醫(yī)務人員的醫(yī)德意識,充分認識不合理用藥的危害性,普及人民群眾的醫(yī)學科普知識,從根本上杜絕不合理用藥現(xiàn)象,使藥物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臨床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彭蕓.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分析.醫(yī)藥導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