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049-02
青春期一般是在中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到了初二,仿佛一夜之間,我們也許會發(fā)覺,孩子真的長大了,不再是我們眼里的懵懂少年了。他們變得敏感、叛逆,脾氣也大得不得了,一說即跳。我與一些家長閑聊時,談到這一點,他們大多無奈地搖頭說,孩子進了初中后,就管也管不得了,往往是你一句話還沒有說完就發(fā)脾氣。我的孩子目前還沒有這種情緒偏激的情況,但有時我想對她進行一些思想教育時,她也會嫌我嘮叨,會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知道了!”讓我只有發(fā)愣的份。
我是一個比較關注孩子成長的人,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都試圖去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與她溝通,引導她去走好每一步。
當然,每個孩子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所以,我認為,該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有發(fā)言權。在這里,我也只是談談我當家長的一點體會。
第一,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會容易發(fā)怒,說話也很偏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身體急劇變化的時期,比如男孩子開始長胡須,聲音也變粗了,甚至會有遺精的現(xiàn)象;女孩子乳房開始發(fā)育,有了月經(jīng)。這些變化,對于他們來說,往往是很突然的,假如事先沒有準備,他們會驚慌不安,會煩惱,以為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尤其他們不了解別人其實也和他們一樣面臨同樣的煩惱,因而,這種“與眾不同”的感覺讓他們變得特別敏感,也特別自卑。我知道很多家長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很早就告訴了孩子這些常識,所以孩子能從容應對,情緒上的波動相對也少些。假如有的家長還沒有和自己的孩子談論過這方面的話題,我建議你們不妨先看點書,了解一點常識后再去和孩子交談。這方面的書很多,對照自己的孩子來想一想自己該怎么做。我覺得除了孩子自身的困惑外,我們還應該主動和孩子談一談性,談一談愛情,告訴孩子一些他需要掌握的科普知識。因為你不談,孩子也多的是地方去了解這些信息,比如網(wǎng)絡,比如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些校園文學,還有手機短信,不健康的信息多的是渠道!而這樣得來的信息往往會貽誤孩子。
大部分孩子是因為缺少家庭的溫情,感到孤獨。所以,你真的要多關注你的孩子,多給他一份關愛。不論發(fā)生什么事,千萬不要讓孩子對家庭、對親情失望!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論何時何地,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事,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而且家里的大門永遠對孩子敞開!我想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幫助孩子確定目標時,一定要先看看他的現(xiàn)狀和他的潛能,尤其有些孩子目前理想狀況,制定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目標,當然這樣的奇跡也可能會發(fā)生,但不論怎樣,我們的期望值不妨低一點,這樣對于孩子的壓力小一些,而且當他的成績大大出乎我們意料地好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道分享這難得的喜悅!這樣,更能增強他的自信心。
第三,給孩子一個笑臉
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在單位工作壓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真的很累,有時就不想說話。甚至還免不了受一些閑氣,心里很窩火,臉色不自覺地就有些難看。所以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給她一個笑臉。這點很重要。當孩子看到我們笑容滿面,他們也減輕了心理壓力,覺得我們很容易接近,這樣一來,就少了一份戒備心理和抵觸情緒,有話也愿意和我們說。當孩子說話時,我們一定要耐心去傾聽,很平等地對待他們,這樣,就樂于和我們說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傾訴的欲望,這種傾聽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安慰。否則,他會覺得受到冷落,覺得家庭沒有親情和溫暖。我希望這個觀點不會偏激。
第四,多陪陪孩子
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都很孤單,缺少玩伴,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就又多了一個任務,陪孩子玩。只有這樣,才迎合了孩子的心理,和孩子一起聽喜歡的歌曲,這樣讓他們感覺到和家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但不要整天沉迷在音樂中,多陪陪你的孩子,陪他玩,陪他說說話,也許他們就不會到虛幻的世界里去尋找精神的寄托了。
第五,了解你的孩子,信任你的孩子
凡事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長大了,更重視自己的隱私權,有些家長偷看了孩子的日記,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一些秘密,就沉不住氣,勃然大怒。我覺得不能這樣,假如你覺得你只能通過查看孩子的日記來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那當然也未嘗不可,但最好不要動怒,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想一想應對的辦法。而最主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孩子知道你看了她不讓看的東西。否則,容易讓她對你產(chǎn)生信任危機,產(chǎn)生逆反心理。信任是用來投資的,不是用來透支的。投資就有豐厚的回報,而如果透支的話,遲早有一天會變成窮光蛋一個,而且再也沒有人會信任她。
最后,我想對各位在座的家長說一句話:讓你的孩子愛你,愿意接近你;而不是怕你,刻意疏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