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們的學生觀有了徹底的改變。
如何上好語文新教材,達到課標的要求,現(xiàn)在已成為我們語文教師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那么,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如何結合所教學生實際,上好新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新教材,達到教學目標呢?
一、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學生只是忠實的聽眾,被動地接收老師傳授的知識。那么,面對新教材,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的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在新教材中,老師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組織者,首要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教師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教師模式的轉變又開始于老師角色的轉變。因此,新教材要求教師明確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只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學中,“導演”如何使“演員”盡情的表演呢,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自己的角色,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中鍛煉自己的膽識,展露自己的才能。眾所周知,字詞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理解課文的前提。在上老教材時我通常是這樣做的,在上新課時,先把自己找的生字詞板書在黑板上,然后抽學生來給生字注音和讓學生來解釋生詞。然后教師教讀生字,再讓學生在作業(yè)本抄寫生字詞。但教學凍明顯。但在上語文新教材時,我曾對原來的字詞教學方式進行反思,明白了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角色。在字詞教學中作了一些改進,改進方法如下:(1)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準備好一本預習本。(2)上課時抽不同層次的三名學生來黑板上寫他們查到的生字詞。(3)抽一位學生上講臺來領讀生字,其他的同學跟著這位同學讀,在讀完時,老師再對領讀的學生聲調(diào)讀不準或不到位的地方給予糾正或指出,讓學生讀準字詞。在其他學生跟著那位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我默默地對學生朗讀情況進行細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讀時都很投入,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氣氛也比較好。因此通過這樣的嘗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另一方面,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教學生,更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一一只有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性。
二、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特別是導入新課時,要善于利用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好的教學情境,容易激發(fā)學生對這堂課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會激發(fā)學生的無限熱情,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s短了教材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例如在講授《月光曲》一課時,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是貝多芬見景生情、即興創(chuàng)作曲子的描寫。它的意境深邃,音樂語言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教學中,我重視“感悟”,運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感知,主動地領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月光曲的內(nèi)容,反復地朗讀和品味,并請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讓學生閉目想像當時的情景,循著作者的描寫,使文中的情景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xiàn)。這時候,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許比老師的分析講解還要豐富,還要迷人。當學生有點入境生情時,我及時加以引導,放《月光曲》的錄音,讓學生在美妙的《月光曲》樂曲聲中朗讀品味,去想像大海的變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體內(nèi)容,去感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詩的意境。此時生動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樂曲會融為一體,這時再讓學生聽著樂曲,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月光曲的內(nèi)容,再讓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學生們眼前的景象更加具體化了,緊接著讓學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簡筆畫兒的形式畫下來,此時學生興趣很高,主動地去感知,主動地領悟,紛紛展示眼前出現(xiàn)的三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海面上灑遍了銀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大家通過展示、評議這三幅畫兒畫得怎樣,為什么,來相互豐富對月光曲內(nèi)容的理解。
三、教師要大膽的改變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傳授的知識為主,這種教法的效果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在講臺下聽得昏昏欲睡。而且,學生的主體性也得不到體現(xiàn),它只能靠鋪天蓋地的作業(yè)來補充,作業(yè)過多也會使學生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疲于應付,難以達成在身心方面和諧發(fā)展.既然傳統(tǒng)教法有這樣的弊端,教師就應大膽地改變教學方法,把“合作學習”和“討論法”引入教學,帶進課堂,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生生互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幾年來,我曾做過多次的嘗試,上同樣的一篇課文,在兩個班分別采用不同的教法。即一個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法,另一個班使用討論法,合作學習法,所收到教學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使用傳統(tǒng)教法上課,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而使用討論法、合作學習法上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翁”.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把討論法、合作學習法落到實處呢?具體的做法是:上課前把整個班分成十二個互動合作小組.每個小組由四人組成,每個小組成員按學習成績好中差來搭配。在教學過程中,凡是課文中要求討論、探究的問題,盡量讓學生按編排的小組進行討論,討論時間一般在十至二十分鐘。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此時可以在教室里巡回指導。討論過后,教師隨便抽幾個小組由一人作為代表,代表該組說出討論的結果.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發(fā)言情況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多次嘗試,發(fā)現(xiàn)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說出對某一個問題的看法或理解。盡管他們說出來的答案不一,但他們畢竟思考過.這比“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好得多,因為不管他們討論的結果是正確,還是錯誤,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效果不錯。另外,這種教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教師真正成了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總之,要上好新教材,教師應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理念。同時應明白自己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即老師講,不如讓學生去感悟,這比“滿堂灌”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