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新課標倡導:“教師是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p>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科學學習的活動中,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難免出現(xiàn)偏頗。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我在教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第一課《我們的小纜車》,對“重力”的理解時,讓學生親自提起書包,說出有什么感覺。有的學生說:我的胳膊感到酸;有的說:感到有壓力;有的說:感覺很重……我對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以斷言,而是抓住有代表性的問題,順著他們的思路,給以引導。
師:你的胳膊為什么感覺酸
生:由于書包很沉。
師:“沉”這個字可以用哪個字代替?
生:重。
師:“重”就是“重量”也就是剛才說的重力。
師:你們感覺這種力的方向如何?
生;向下的。
師:是怎樣向下的?{教師用手指做個垂直向下的動作}
生:垂直向下的。
師:你認為這種力是怎樣產生的?
生:地球的吸引力。
這樣有效的引導,由此看出了學生的認知有了一個飛躍,長此以往,學生的認識能力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在探究幾個墊圈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的實驗中,教師強調要一個一個的掛,幾個墊圈能使你的小車運動起來,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實驗完畢,在匯報時,全班學生回答不出“知道了什么”這時,我是這樣引導的:
師;掛一個墊圈時,小車運動了嗎?
生:沒有。
師:這時墊圈對小車產生拉力嗎?
生1:產生了。
生2;沒有。
這時教師走下講臺,讓一個說沒產生拉力的學生站起來,教師輕輕的拉了他一下。
師:老師拉你了嗎?
生:拉了。
師:你為什么沒有拉動。
生:因為你用力太小。
師:我怎樣做才能讓你動?
生:用較大的力。
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全班學生都明白了;掛一個墊圈雖然小車沒有動,但是墊圈對小車產生了拉力。
師:小車為什么沒有運動?
生:拉力不夠大。
師:當掛上五個墊圈時,小車運動了,說明了什么?
生;小車運動需要一定的拉力。
通過這樣的引導,總結出正確的結論:一定的拉力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從而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學生學習科學的活動中。教師要因勢利導,根據(jù)課堂上千變萬化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引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知識、能力、興趣諸方面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