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因材施教尤為重要!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和適用范圍,教學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合理地選用教學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于班級內(nèi)的個體間存在著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應泛泛而教,應當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在班級內(nèi)進行大致的分層,從而實施分層教學。所以我認為采用分層教學勢在必行!因此,針對現(xiàn)代初中生的特點, 談談關于初中數(shù)學“分層教學”的個人看法。
第一學生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分層教學最重要的一步。在學生分層實踐中教師要樹立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教學觀,要關心每個學生,動之以情。建立良好的基礎,才能將分層教學順利地進行,使教學效果得到保障。所以在實施時應注意兩個問題:在分層時要強調(diào)以尊重學生,對學生分層應遵循“多維性原則、自愿性原則和動態(tài)性原則”。要花大量的時間了解學生。通過召開不同形式的學生座談會、進行個別談話、重點家訪以及向課任老師和原來的任教老師進行了解,然后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根據(jù)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B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C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對學生的分層應由老師掌握,不宜對學生公開,防止優(yōu)生自滿、差生自卑,盡量保護低層次學生的自尊心。
對學生的分層是動態(tài)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fā)展。
第二備課分層
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在上課之前,要了解學生的總體情況,根據(jù)情況的不同建立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探究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寫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他們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fā)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而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要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yǎng)基本的能力。
第三上課分層
教學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低起點,緩坡度的彈性教學。對課本內(nèi)容作相應的調(diào)整和組合,以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如初二代數(shù)例題,分解多項式16 對于B、C層次的學生而言,顯然難度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題分成三個問題:分解下列各式(1) ;(2) ;(3)16 ,這樣層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題要求C層次的學生掌握,第三題要求A、B層次的學生掌握,同時鼓勵C層次的學生也盡可能掌握。
第四練習分層
進行分層練習,教師分層重點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再進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訓練,教師對時間、題量、難度等方面做合理的安排,使各層學生學得靈活、主動。最后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層反饋和指導,做到統(tǒng)籌兼顧,矯正提高,在此基礎上,將學生所學的知識納入整個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
第五作業(yè)分層
課標指出“習題要適中,布置作業(yè)要區(qū)別對待”。B、C類學生的作業(yè)應少而精,能夠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教學要求。A類學生能力較強,給他們安排一些提高性的習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真正做到“減負不減質(zhì)”。
第六課外輔導分層
學生訓練時,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學生信息,加強對B、C層次的學生的輔導。對C層次學生課后盡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A層次的學生展開第二課堂活動,通過開展競賽知識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平時的課堂訓練,難度稍低的練習可由A層次的學生幫助C層次的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進步。
第七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同學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評價有所區(qū)別,對于C層次的學生進步應采用激勵評價,鼓勵他們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對A、B層次的學生所取得進步應采用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奮進。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符合課標要求,在教學中要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分層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學習目標,學生也充分認識到了“學有所用,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