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強調(diào)科學探究過程”的課程理念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段锢硇抡n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笨梢姡茖W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非常重要。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還將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為體現(xiàn)新課程的這一理念,在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方面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注重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應該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知識或?qū)嶒炆系募寄芏?,而提出問題,有新的可能性,要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睂W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是求知的開始,也是教師展開教學的最好開端。比如教學《浮力》時,我首先開門見山的提出課題《浮力》,問:你想知道關于浮力的哪些問題?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1、我想知道什么是浮力?2、我想知道浮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3、我想知道浮力的 方向是怎樣的?4、我想知道浮力有沒有大???……要想讓學生自己能提出問題,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和諧、愉快的輕松氛圍,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大膽的進行猜想與假設
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告之答案,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這是點燃他們思維火花的開始,然后就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的對提出問題的答案進行猜想與假設。在浮力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于是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1、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2、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3、可能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4、可能與物體的重力有關?……“你提出這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猜想不是憑空亂想,而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這樣,探究的目標由學生自己確定,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知識有了疑惑,也就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更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欲望,這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前提。
三、讓學生全面參與實驗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痹诔踔形锢斫虒W中,不論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規(guī)律的導出,還是重點、難點的突破,總是通過實驗來完成的。
在實驗探究前,要讓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明確實驗的目的。比如在前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一猜想后,教師引導:要探究這一問題,我們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明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圍繞這一目的,你將怎樣證明你的觀點?如何設計你的實驗?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很多,我們應該采取哪種物理實驗方法?根據(jù)你的實驗目的和設計的實驗計劃,你需要選取哪些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呢?這樣,探究的目的學生自己確定,探究的思路學生自己設想,實驗的器材學生自己選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通過學生思考和分析才能明確,而不是讓學生“循規(guī)蹈矩”。這樣,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學生有目的地分析、探索問題,參與了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對實驗的印象自然就深刻得多。同時感覺到物理知識和規(guī)律不是老師或教材強加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發(fā)現(xiàn)得到的。這樣的實驗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容易形成片面認識的,或?qū)W生難以理解的、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要設計對比性實驗,反復性實驗,通過比較、分析結論,并不斷深化,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最終形成概念,導出規(guī)律。學生對“二力的平衡”條件往往會存在片面的認識。教師先從日常生活中放在課桌上的書本,吊在電線上的電燈等靜止狀態(tài)的實例出發(fā),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二力平衡現(xiàn)象中尋找二力平衡的條件,然后做演示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讀出小車靜止時兩邊砝碼的重量,并提問:二力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平衡?學生開始的回答往往不全面: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能平衡。此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它,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觀察下面的兩個對比性實驗:(一)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用兩個小車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實驗中的小車)進行實驗;(二)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小車)上,但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通過這兩個對比性實驗,學生否定了剛才片面的判斷。接著,教師再請學生將靜止的物體用手扭轉(zhuǎn)一個角度,使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一松手,小車又發(fā)生轉(zhuǎn)動,失去平衡,直到兩個力的作用線在同一直線上時,小車才又處于靜止狀態(tài)。學生通過這幾個反復性實驗的對比分析,自己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高興地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這樣,學生參與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成為了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在能力上由“學會”到“會學”的轉(zhuǎn)化,同時也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進一步運用和體現(xiàn)。
四、使學生養(yǎng)成對實驗進行評估的好習慣
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究實驗中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養(yǎng)成評估的好習慣。
實驗完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方面進行自我評定:1、對自己實驗過程和結果的評估:要求和組員首先認真總結小組的探究過程,再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各小組的探索過程和思維結論,從中獲取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2、分析實驗中產(chǎn)生的誤差及產(chǎn)生誤差的原因;3、改進或調(diào)整實驗設計方案,使自己的實驗探索更趨合理。評估的意識也要在其他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如:要求學生養(yǎng)成習慣,從物理的單位是否正確,數(shù)值是否合常理的角度來檢查運算所得的結果:若計算中得出某中學生的質(zhì)量是幾十克,小燈泡的電流是幾十安培,課桌的長度是幾厘米,學生應該迅速意識到發(fā)生了錯誤。
在實驗評估的過程中,實驗的反思和交流,重點應放在探究的過程上,而不應放在探究的結果上。鼓勵學生認真聽取與自己不同的意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時則應有充分的根據(jù),讓學生多角度地進行自我評價,既要講出實驗中最感滿意之處,又要總結實驗失敗的原因。學生在評估中逐漸形成細致、嚴謹?shù)膶W風,學會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方法。這樣在實驗評估中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進一步強化,學生必將體驗到一種學習成功的喜悅,更加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并真正領悟?qū)W習的樂趣,從而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