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教學之美就美在內化,內化的過程是古詩美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滲透潤物無聲,能力的提升悄然心醉,情操的陶冶水到渠成,方法的形成源自靈魂的美麗喚醒。
【關鍵詞】古詩 意境 想象 靈魂 拓展 喚醒
一首好的詩歌要言之有物。景物是詩歌的必要因素,物是畫面(意境)構成的必須。純粹的抒情詩也一樣需要用景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物是我們情感的表達的載體,即所謂的借物抒情。否則就會顯得空洞而枯燥,讓人不知所云。詩歌中的物,我們可以調動起來自己所有的感官(耳鼻眼口手心)去捕捉。比如“枯藤老樹昏鴉”,一個景物用一個詞語就能修飾到位,這首元曲中除了靜物之外,還有流水、炊煙,更有行走的孤旅。但是幾個景物絕對不是并排排列的,而是立體交叉的,甚至是流動的。這些動態(tài)的景物,讓人就能夠感受到畫面中的生命存在。
一首好的詩歌要善于想象。詩歌中的物還要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即它代表的文化含義。在詩歌中,物就是意象,物的選擇就是意象的選擇。它們必然是在詩人心靈上產(chǎn)生了某種刺激的東西。我們讀的時候要善于想象它們的空間架構,要讓整個畫面立體一些,流動起來,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自己的情感緩緩流淌的,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作者偏不直接告訴你他想說什么,你必須通過詩人的描繪去思考才能領略。這里面填補的東西,都是讀者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是詩人自我的表達。所謂的詩歌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其妙處就在于此。我們在國畫中可以看到,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來一個意境,這叫做留白。詩歌亦然,這樣就有余韻,言止而意無窮,意猶未盡,耐人尋味,才能讓不同的人讀出來自己的感受。在讀者頭腦中產(chǎn)生的意境會長時間停留,一旦遇到了類似的畫面,會印象極深。這就是所謂的頓悟之境,這也是詩歌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一首好的詩歌要有一個靈魂。詩歌的意境之中,必須有一個東西存在,那就是人。人就是一切景物之中的靈魂,這一點至關重要。無論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人的影子總是若隱若現(xiàn)的。這個人也許我們看不到,但是卻能夠感受到有一個靈魂。比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停車”與“愛”都是表示人的存在的。我們還以中國畫為例,自然山水畫中,無論是高山還是叢林,總有一種體現(xiàn)人的東西存在?;蛘呤切?,或者是漁舟,或者是山道,或者是茅屋,或者是炊煙。即使沒有人的影子,也定然有人的蹤跡。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繪畫藝術,其實就是詩歌的藝術。
詩人都是感性的,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的。而不是經(jīng)過理性的加工和剪接。他的各種感覺都很敏銳。如蘇東坡的《江城子》,里面勾勒出的明月,夜晚,孤墳,松崗,小軒窗,梳妝臺,還有那個夢里的女人,以及淚千行來看。這就是物,就是意象,就是意境,就是畫面。“十年生死兩茫?!?,他日日夜夜不能忘記自己的前妻,夢里幾次落淚,內心有著一種無法排遣的孤獨與寂寞。這種東西不易察覺,但是卻可以洞徹。我們再看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即便是前面豪氣沖天,充滿了一種激情與豪邁。但是結句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一種壯志難酬、抱負無法實現(xiàn)的感嘆。納蘭容若的《長相思》中的思鄉(xiāng)之情,無比濃烈,催人淚下。山水,深夜,帳篷,燈火,邊關,家園,雪花等等。營造出了一個寂靜之夜,而詩人無眠,內心無法寧靜的兩重世界。詩人內心的感性世界,并不完全在于他們的外在表述,更多的是透過文字去追尋內心的那種情愫。這種探尋,就是作為讀者的思考,就是他們留給我們的空白。前提是,你必須和詩人一樣要有所感觸。這也是每個人心底深處的某種情愫。不能觸動心靈的事物,不能帶來靈感。詩歌在內容上不外言情、言志、言理這三點,其實他們是相通的?!段男牡颀垺分姓f“情動而辭發(fā)”,只有在動情處才能流淌出來詩的語言,不一定是江河澎湃,也許是涓涓細流。
認識了詩歌,那么,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幾點:
其一、要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教學步驟,我采用的“七步法”作為拋磚引玉吧:
望、聞:觀乎其形,發(fā)乎其聲——熟讀文本;
找、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提取物象;
入、觀:天目聰明,人在畫圖——進入意境;
覽、融:天人合一,神游其中——展開想象;
呷、品:靜氣凝神,天蠶咀?!纷x詩味;
感、悟:涵泳其間,物我兩忘——體驗詩情;
析、提:跳出圈外,定睛細視——了解方法。
其實,這也是對前面認識的一個條理化的認識過程。我認為:古詩的教學目的有三個:第一是背誦積累;第二是知人論世;第三是欣賞陶冶情操。這三個方面也是一個逐步深入的層次。
其二、一首詩歌無論長短,都應該從這兩方面來入手,把古詩文朝著縱深方向進行挖掘、拓展。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往往都很短,課堂上完成背誦任務并不能讓學生感受更多的詩文魅力。記得在講《鳥鳴澗》一詩時,曾經(jīng)遇到過一個拓展延伸的問題。于是,我查找了很多資料,希望課堂上能有新的突破和補充更豐富和更高層次的內容。最終我認為,學詩不只是為了學詩,而是知人。要讓學生更深的去了解一個詩人,就不能僅憑這一首詩。于是,我最后用王維的兩首詩歌《竹里館》和《山居秋暝》中的前四句,代替了其他各種形式的結尾。這是王維同一時期和同一題材類型的代表作品,無論是在寫作手法和情感思想方面都是一致的,目的在于通過作者典型的代表作來讓學生了解一個詩人,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學以致用。古詩文的濃縮性離不開我們必要的補充,尤其是對古人的經(jīng)歷和社會背景。我們要在課堂上能夠給學生打開一個小小的窗戶,讓學生能夠從中向更深遠的方向去探索,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
其三、對于古詩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當學生在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要能夠從文字提到的意象中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去進行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這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在《鳥鳴澗》的課堂上,我讓學生去感受詩人營造出來的那種意境之美,感受作者的那種寧靜的情懷;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實踐中,我讓學生根據(jù)詩歌中的詞句去體驗杜甫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狂態(tài)與狂想,感受這種喜極而泣的背后蘊含著詩人闊別家鄉(xiāng)六年之久的悲苦之情。中國的古詩文是講求寫意的,和繪畫一樣,需要我們能夠通過表面的內容挖掘作者的情感,同時還要有自己的個人體驗和感悟。這一點離不開想象。
也許古詩教學之美就美在內化,內化的過程是古詩美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滲透潤物無聲,能力的提升悄然心醉,情操的陶冶水到渠成,方法的形成源自靈魂的美麗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