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腫瘤歷史悠久,三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說,“瘤者攻之,結者散之,石瘕(宮頸癌)可導而下之”。就是說,治療腫瘤藥用攻下的療法,軟堅散結。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中醫(yī)治療腫瘤得到了大量的臨床和科研的證實,到今天形成了目前流行的中醫(yī)扶正固本輔助治療的抗癌方法。
中醫(yī)抗癌的獨到之處
1.中醫(yī)藥結合放化療可以減輕放化療的毒性,增加放化療的療效。經常有一些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認為自己接受不了放化療,當他服用中藥以后確實可以提高身體的機能狀態(tài)。在放化療的應用過程中,可以使一些癥狀明顯減輕,比如全身無力、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好,以及一些血象下降、肝腎功能的毒性,應用中藥都可以得到改善。
2.手術后的患者應用中藥,可以減少術后的復發(fā)轉移。長期服用中藥,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手術產生的一些后遺癥也可以應用中藥得以減輕,比如乳腺癌做完手術后,由于手術切除的范圍較大,經常是患側上肢出現腫脹,原因是淋巴結經過清掃回流不好,應用中藥可以減輕這些腫脹。還有手術以后引起的一些消化道的副反應,比如說食欲不好、腹脹,中藥能緩解癥狀。
3.對于一些晚期腫瘤,由于身體虛弱,不適于手術,也無法進行放化療,通過應用中藥,可以控制腫瘤的發(fā)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辨證論治是根本
癌癥之所以是一類治愈難度高的疾病,主要是因為致病因素復雜,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巨大。因此,中醫(yī)治療腫瘤必須采用辨證論治,每個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用不同的處方。中醫(yī)講究“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也就是說,腫瘤長在不同的人身上,由于患者體質狀況的差異,中醫(yī)會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治療。而不同的腫瘤患者如果體質相似,通過中醫(yī)辨證確認其本質相同,則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方法進行治療。中醫(yī)的這些特性,決定了中醫(yī)治癌需根據患者的特點選用不同的處方。
中醫(yī)抗癌常用治法
固攝法:固攝正氣,防止正氣的耗散,糾正正虛失固的狀態(tài);固攝癌毒,防止或減少癌毒的擴散與轉移。正氣本身具有對癌毒的固攝收束作用,在“正虛”狀態(tài)下,癌毒的擴散與轉移趨勢超過了正氣的防護約束力,疾病便會進展。在固攝法對正氣及癌毒的雙重作用下,正氣的耗散趨勢得到抑制,正氣水平得以提升,抗癌、固攝癌毒的能力增強,癌毒的擴散轉移趨勢同時受到抑制。常見藥物:酸味藥(白芍、烏梅、五味子、酸棗仁、菝契等);澀味藥(如龍骨、烏賊骨、椿根皮、赤石脂、芡實等);咸味藥(牡蠣、文蛤等)。處方中某些藥物或燒炭存性,或用醋制,如杜仲炭、小茴香炭、芍藥炭、醋制大黃等。冬蟲夏草補益固攝肺、腎之氣;黃芪益氣以固攝中氣、衛(wèi)氣;桑螵蛸補腎固精;白果、蛤蚧斂固肺腎之氣;山萸肉補肝腎,斂精氣;蓮子肉養(yǎng)心益腎補脾以斂精氣。
調心法:“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研究顯示,腫瘤與情志關系密切。臨床常用藥物有珍珠粉、琥珀粉、棗仁、夜交藤、牡蠣、遠志等。
柔肝法:中醫(yī)認為腫瘤病在厥陰。從臟腑經絡系統(tǒng)看,厥陰包括足厥陰肝、手厥陰心包。從《傷寒論》厥陰篇并結合腫瘤臨床分析,厥陰主要以足厥陰肝經為主。癌癥的關鍵病機在于陰陽氣不相順接,氣滯血瘀痰凝所致。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肝為血海,為孕育生命之海,其性喜條達。正如《血證論》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為將軍之官,主要作用在于治理體內出現的“動亂”。癌癥的發(fā)生與肝氣遏郁有密切關系。所以,臨床中,通過柔肝,恢復肝的平衡,是對癌化有為無的首選。其典型代表方有芍藥甘草湯、一貫煎等。
溫陽法:中醫(yī)認為,腫瘤屬陰瘤。臨床證實,體質偏寒的人患腫瘤居多,腫瘤患者中寒癥居多。腫瘤發(fā)展到晚期往往兼有陽虛癥候,如畏寒肢冷,氣短而喘,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恍白,浮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脈沉遲等,或為水氣病,或為惡性積液。陽虛寒證責之于心、脾、腎,溫陽亦當辨溫通心陽、溫補心腎,腫瘤患者溫陽不僅僅是治療陽虛,還可增強臟腑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津液代謝。常用藥物: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硫黃、川椒目、吳茱萸、高良姜、鹿角膠、鹿茸等。
通利二便法:通利二便是驅除毒邪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通利二便,可驅除有形邪氣以除癌毒,攻腸胃之邪以調暢氣機,防止有毒中藥蓄積中毒中藥,如蟾蜍、蜈蚣、斑蝥、巴豆、白砒、輕粉、紅粉等有毒。常用藥物有大黃、元明粉、二丑、檳榔、番瀉葉、巴豆、土茯苓、金錢草等。
以毒攻毒法:癌毒是目前中醫(yī)腫瘤界普遍認為腫瘤發(fā)病因素中的“毒邪為患”之毒。癌毒的產生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調養(yǎng)不慎的原因,各種原因使五臟蓄毒不流癌毒就產生了。只有體內有癌毒,復加上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的誘發(fā),才有可能患癌。治療癌毒,除有華佗的“刳破腹背,抽割積聚”的手術療法外,主要有“以毒攻毒”的治法。常用藥物有斑蝥、蟾蜍、砒石、狼毒、鉤吻(斷腸草)、喜樹、壁虎、白花蛇、輕粉等。但臨床采用這些藥物的時候,必須全面了解“以毒攻毒”方藥副反應、治療及中毒劑量,選用合適的的劑型,注意服藥時間及方法。一般而言,“以毒攻毒”方藥晨起空腹服用或兩飯之間服用效力專宏,而對消化道刺激較重者及體質較弱者宜飯后服。馬錢子制劑宜睡前服,宜用蜂蜜及濃糖水送服。斑蝥制劑宜用雞蛋清送服。但該法必須在醫(yī)生嚴密觀察下進行。
常怡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