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剖宮產術;脂肪液化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091-02
近幾年來,隨著剖宮產率增加、肥胖人群的增多及高頻電刀的廣泛使用,導致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有增多趨勢。據(jù)有關文獻報道,肥胖病人術后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為8%[1],使用高頻電刀比未使用電刀者發(fā)生率高20.5%[2]。脂肪液化易造成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導致切口裂開,增加病人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自2011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婦產科行剖宮產術后有27例發(fā)生脂肪液化,現(xiàn)分析如下,以提高對此并發(fā)癥的認識和改進。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婦共7033例,行剖宮產者1365例,占分娩總數(shù)19%。其中發(fā)生脂肪液化27例,占剖宮產的1.98%,年齡22-35歲,其中初產婦21例,經(jīng)產婦6例,其中縱切口22例,橫切口5例,伴肥胖16例,中度貧血4例,術后咳嗽3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2例,妊娠期糖尿病2例。
1.2 脂肪液化的診斷標準 目前尚無統(tǒng)一診斷標準,是脂肪細胞破裂壞死液化的過程,是一種無菌性炎性反應[3],一般發(fā)生在術后3-6天,排除切口感染,切口有較多黃色滲液,擠壓切口滲液內含油性脂肪滴,切口皮膚不紅,無其他不適,有少數(shù)病人在術后7天拆線后出現(xiàn)切口裂開,有較多滲液流出,脂肪層未愈合。
1.3 治療 治療原發(fā)病,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咳嗽及糾正貧血等,切口局部換藥,及時的局部處理是加快愈合的關鍵所在,液化處切口提前拆線,局部敞開,清除部分脂肪壞死組織,充分引流,可以用凡士林或碘伏砂條填塞切口,也可以用封閉負壓引流技術于皮下脂肪層置引流管一根,外接負壓器,切口處敷透明貼膜,完全封閉切口,保持切口局部呈負壓狀態(tài),持續(xù)引流,定期換藥,嚴格無菌,保持局部清潔,待幾次換藥后肉芽組織新鮮,行蝶形膠布牽拉固定或二期縫合,繼續(xù)換藥密切觀察切口處無滲液,5-7天切口即可完全愈合,并配合局部理療如激光、微波或紅外線照射等治療均可以促進切口愈合。
1.4 治療結果及評定標準 上述方法治療后,8例在10天內愈合,19例在15-18天愈合,切口無紅腫,無滲液,對合良好。
2 討論
2.1 脂肪液化是指脂肪組織的無菌性壞死,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與下列因素有關:(1)肥胖是導致眾多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由于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皮下組織切開后局部血運被破壞,使本身血運就較差的肥厚脂肪層組織血液供應進一步障礙,在機械作用刺激下脂肪組織很容易發(fā)生無菌炎性反應,產生較多滲液,使脂肪組織發(fā)生液化。本研究中肥胖患者16例,占59.3%%,充分印證了上述觀點。(2)妊娠期合并癥,如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貧血等因素。(3)高頻電刀的廣泛使用,高溫造成脂肪細胞發(fā)生變性[4],切口暴露時間長,機械刺激容易發(fā)生氧化反應引起無菌性炎癥,使脂肪組織發(fā)生液化。(4)術后咳嗽致切口裂開者。(5)縫合技術也是影響切口愈合不可忽視的因素。如縫合太緊可致血運不佳,遺留皮下死腔等。(6)術中過分分離皮下組織,牽拉切口,造成脂肪組織的機械性損傷。
2.2 切口脂肪液化的預防:術后脂肪液化雖然經(jīng)積極治療多能治愈,但如何減少其發(fā)生率是今后我們工作的重點,如何預防成為重中之重,現(xiàn)介紹如下(1)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過度牽拉皮下脂肪組織,皮下層盡可能銳性切開,如應用高頻電刀者應轉換至電切切開皮下層,避免反復切割組織,出血點可電凝止血,減少皮下層縫線。(2)縫合皮下組織前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3)盡可能不縫合皮下脂肪組織,采取切口全層縫合,減少組織反應,對于脂肪層較厚者應全層縫合皮下組織,不留死腔,縫線松緊適度。(4)控制其他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或貧血等。(5)對于皮下脂肪層較厚者,縫合皮下組織前置負壓吸引,保持引流通暢。
2.3 重視切口液化,早期診斷和處理成為每一位婦科醫(yī)師的必備條件,對于術后一旦發(fā)現(xiàn)切口有黃色滲出液后應及時處理,鑒別是否存在切口感染。診斷明確的脂肪液化患者應盡早拆線,清除壞死組織,填塞凡士林紗條充分引流,或應用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待肉芽組織新鮮后蝶形膠布牽拉切口,或二期縫合切口,使其自然愈合。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感染發(fā)生,延長切口愈合時間。對于腹部脂肪層較厚病人,有潛在脂肪液化傾向者,術中在脂肪層與前鞘層之間置引流管一根,外接負壓吸引,術后觀察2-3天,無引流液引出即可拔出,可有效預防脂肪液化的發(fā)生。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抗生素的使用不再是必需用藥,對切口愈合意義不大,反而引起菌群失調或增加機體耐藥。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激光治療脂肪液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弱激光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細胞生長和組織修復,促進切口愈合,微波和紅外線照射亦可以促進組織愈合的能力,對于切口脂肪液化或預防切口感染二者聯(lián)合應用效果更好。
作者簡介:
馮翠麗(1976.11-),女,漢族,河北新河人,主治醫(yī)師,學士學位,從事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毅,董津生,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J].職業(yè)與保健,2006:22(21);1883-1884.
[2]馮維國,周尚福,外科手術高頻電刀的使用與脂肪液化的關系[J].醫(yī)學信息,2012,25(1):345-346.
[3]顧新華,江文浩等,切口脂肪液化與電凝止血方法的關系(附391例臨床觀察)[J].江蘇臨床醫(yī)學雜志,2000,4(5):415.
[4]紀光偉,吳達志,王旭.高頻電刀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實驗和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17:119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