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腦梗死是我國目前發(fā)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極高的疾病之一,而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為腦梗死發(fā)病的獨立因素,其發(fā)生、發(fā)展中炎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作為炎癥預測的敏感指標之一,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急性腦梗死病人其血清CRP濃度往往增高,并且其濃度的水平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通過檢測血清中CRP的水平可預測未來發(fā)生腦血管病的風險以及病變的嚴重程度,可作為急性腦梗死病情變化及預后的一個指標,本文就CRP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的發(fā)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一下綜述。
【關鍵詞】C反應蛋白;動脈粥樣硬化;炎癥;腦梗死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031-01
1.C反應蛋白與腦梗死的相關性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在急性炎癥患者血清中出現(xiàn)的可以結(jié)合肺炎球菌細胞壁C多糖的蛋白質(zhì),它既參與了機體的防御,又可限制補體激活后的炎癥反應所導致的潛在的破壞性作用[1],其還具有促進炎癥反應,以及使斑塊破裂進而導致局部血栓形成的作用。
腦梗死的發(fā)病率約占腦血管病的80%,顱內(nèi)外大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是其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梢酝ㄟ^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來最大程度的減少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進展,進而降低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中,炎癥機制正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和認可,已經(jīng)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2]。
2.C反應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AS不僅僅是脂質(zhì)在血管壁的沉積,而是一種慢性炎癥反應過程,這種慢性炎癥反應在動脈損傷的初期可能起著保護作用,但如果持續(xù)存在則可能會演變成為過度的損害,此時即可促進斑塊的形成和進展,甚至影響到斑塊的穩(wěn)定性。穩(wěn)定的斑塊受到炎癥的侵蝕破壞而破裂,會導致大量炎癥細胞產(chǎn)生,并開始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zhì),從而刺激肝臟產(chǎn)生大量的CRP。此時斑塊內(nèi)的損傷和炎癥反應,可使斑塊表面纖維帽降解變薄、破裂,繼而血栓形成,最終導致血管性事件的發(fā)生。因此,血清CRP的水平既可以反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的構成,還可預測斑塊的穩(wěn)定性及斑塊破裂的風險大小[3]。
3.C反應蛋白與腦梗死的預測
眾多的臨床或?qū)嶒炇易C據(jù)說明血清CRP水平與腦梗死的發(fā)生有關。其可能的機制包括通過激活補體途徑來引起或參與炎癥反應,損傷血管,使斑塊穩(wěn)定性下降以致斑塊破裂,最終局部血栓形成。CRP除了通過對血管的損傷,使血管狹窄、閉塞,導致腦缺血外,還可以調(diào)節(jié)血管的通透性來影響神經(jīng)元的能量供應,使神經(jīng)元的損傷加重。國內(nèi)的高亮等人[4]發(fā)現(xiàn)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的6h內(nèi),其血清CRP水平升高,高水平CRP可能來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因為斑塊的形成是一種炎癥性過程,并且因斑塊不穩(wěn)定破裂導致發(fā)生血管性事件時,血管壁的炎癥反應持續(xù)存在,并可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由此可見,在腦梗死的預測危險因素當中,CRP是早期的一項非特異性的診斷指標,并且可以預示病情的嚴重程度。CRP可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可以預測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
4.C反應蛋白含量變化與腦梗死患者的治療
目前大多數(shù)醫(yī)院測定CRP采用免疫濁度法,但該方法的靈敏度明顯不足。超敏C反應蛋白的(hypersensitive-CRP, hs-CRP)與普通的CRP同屬一種蛋白,但是其測定方法更加敏感。近年來還采用了膠乳增強的免疫散射比濁法、免疫投射比濁法以及免疫發(fā)光法等技術,來提高CRP檢測的敏感性,使檢測的低限值達到0.005~0.10mg/L[5]。Hs-CRP是一個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炎癥、創(chuàng)傷等刺激下升高,降低它不是目的,治療原發(fā)病才是首要的,只有炎癥等刺激因素控制住了,CPR水平自然就降低了。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水平的升高與腦梗死的發(fā)生有密切的關系,其檢測對于腦梗死的臨床診斷和病情評估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de Carvalho JF, Hanaoka B, Szype.-: -Kravitz M ,et al. C -reactive protein and itsimplicatio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J ] . Acta Reumatol Port ,2007 ,32:317-322.
[2]Corradog E, Rizzo M, Tantillo R, et al.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baseline asymptomatic carotid lesions:a 5-yearfollow-up study [J]. Stroke, 2006;37(4):482-486.
[3]Haim M, Benderly M, Tanne D,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bezafibrate, and recurrentcoronary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m Heart J ,2007, 154: 1095
-1101.
[4]高亮.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病中作用機制的探討[J].山西醫(yī)藥雜
[5]鄢盛愷.超敏C反應蛋白的測定在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2,1: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