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在翻閱《花卉》這本書時,偶然發(fā)現(xiàn)這樣一句話:“櫻花凋落時,不是零零落落,萎靡不振,而是像風(fēng)吹雪一樣?!币虼耍抑肋@櫻花又名花吹雪了。
櫻花別具情致。它開放的時候,不是散散落落,而是突然在一夜之間,滿滿一樹;它凋謝的時候,則使人眼花繚亂,一日之間落得干干凈凈。從始至終,櫻花總是在塑造著自己最圣潔的形象,總給人留下最美好的印象。
每逢櫻花盛開的時節(jié),天氣都會驟然放晴,暮春的艷陽灑滿一地。我家鄉(xiāng)河畔,只見那兩岸勁松夾著櫻花,加之深邃的峽谷,清澈的碧流,真是令人流連忘返。雨瀟瀟、霧蒙蒙之后,一線陽光破云而出,但見滿園櫻花淡紅嫩粉,更加令人心醉。
記得作家袁鷹在寫日本雨中的櫻花時,提到過這樣的情景:“山崖倚著一株娟秀的櫻花,像一位亭亭的村姑。它嬌小玲瓏,雖在‘驛外斷橋邊’,卻非‘寂寞開無主’,笑盈盈地向過往行人報告花訊?!?/p>
故園中的紅櫻倒也與袁鷹筆下的日本櫻花有幾分相似。一場春雨,淅淅瀝瀝;這株繁花正茂的紅櫻,依然開得旺盛,笑靨迎人,顯得更有幾分俏麗。此時,我不禁想起了詩人蘇曼殊的絕句:
春雨樓頭尺八簫,
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
踏過櫻花第幾橋。
櫻花無聲無息地辭枝委地,一幅絢麗而安詳?shù)漠嬅妗?/p>
萬綠中的叢叢櫻花,都在東風(fēng)里一起凋落了,它們好像聽見了司花女神的一聲號令,成群結(jié)隊,飛舞而下,落在碧綠的草坪上,落在乳黃的石椅邊,落在清澈的泉水里,也落在行人的頭上和肩上。人們舍不得撣掉,任它們留在身上,大約是想帶著余香歸去吧!
記憶的潺潺清泉里,不只是櫻花,那古往今來的許多落花詩,次第浮現(xiàn)出來。
我最欣賞的,是龔自珍的《西郊落花歌》,因為在一片凄婉惆悵的低吟中,卻有一聲激越昂揚。它不同于“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不同于“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更與“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迥異。龔自珍大書特書:“安得樹有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他慷慨高歌,于是又有:“……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癡……”哦,落花竟使送春人失色神癡,那是什么樣的景色???
滿樹生花,紅的似朝霞,粉的如胭脂,白的如純玉,使人精神振奮。待到落英繽紛時節(jié),留給人的,依然是生的贊歌,美的享受……
【教師評點】
這是一篇筆醮芳香來抒寫的優(yōu)美散文,別有情調(diào)。文章以古今詩文為媒介,以釋櫻花之別名為起點,撒下一路“花香”:那家鄉(xiāng)河畔的櫻花蓬勃生長,故園的櫻花飄然自在;那古代詩人筆下的櫻花絢麗安詳,那作家筆下的櫻花清純可人;那怒放的櫻花固然繽紛呈彩,而那萎謝的落花也激越昂揚。作者繪櫻花景致,吟落花悲歌,抒憐花之情,文字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美的啟迪,意蘊悠長。具體地說,本文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選材寬泛而又彰顯個性。寫櫻花將中外櫻花納入筆下;二是作者大量引用詩文,把詩句綴合于行文之中,二者水乳交融,這就形成了整散相間、長短錯落的迂回韻律,讀來令人悅耳愉懷,悅目賞心,既突出了主旨,又充滿了濃郁詩情。 王典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