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服裝服飾是生活的重要物質(zhì)資料,由于它不可缺少的實用價值和日益增長的欣賞價值,使其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一般都把風格不同的民族服飾看做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發(fā)現(xiàn)各個地區(qū)民族服飾就是邁出了保護傳承發(fā)展它們的第一步。
茅貢鄉(xiāng)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城西部41公里,西連九潮、榕江縣裁麻鄉(xiāng),南接口江鄉(xiāng),北接榕江縣寨蒿鄉(xiāng),地處珠江水系的亞熱帶。面積達172平方公里,境內(nèi)居住著漢、苗、侗等多個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96%。茅貢鄉(xiāng)是享譽海內(nèi)外侗戲的發(fā)祥地,臘洞村吳文彩是侗族人公認的侗戲鼻祖。鄉(xiāng)內(nèi)侗族風情濃郁,斗牛、吹蘆笙、踩歌堂等習俗別具風格。侗寨的鼓樓、花橋、戲臺和侗族民居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如高近侗寨的田間風雨橋、古戲臺和臘洞吳文彩墓被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捫侗寨的花橋群、鼓樓群、寨門、侗族生態(tài)埔物館,登岑村中日友誼鼓樓等建筑是侗族建筑的精華,是民族建筑的瑰寶;獨具風格的侗戲、侗歌更是民族文藝花園里一枝綻放的奇葩。全鄉(xiāng)村村有鼓樓花橋,寨寨有侗戲班子,人人愛看侗戲,個個會唱侗歌。被命名為“侗戲之鄉(xiāng)”。
地捫侗寨位于黎平縣西部45公里,距茅貢鄉(xiāng)以北4公里。這個寨子地處寬谷中的小壩子上,一條帶子似的小溪穿流而過,有林區(qū)公路與錦屏至榕江的公路線相接,全寨有近520戶,是侗戲的起源地。地捫在侗語里是“原生地”的意思,是“千三”總根,人們?yōu)榱思o念這個發(fā)源地,故侗語取名“地捫”。漢語的意思是說這個地方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寨內(nèi)分為5個大房族,也就是5個小的居住范圍,分別叫圍寨、芒寨、模寨、母寨和寅寨。最早的地捫侗寨中有5座鼓樓、5座花橋,現(xiàn)僅保存了3座鼓樓和3座花橋。模寨鼓樓為 “千三”之根,建寨之源。據(jù)老人們祖輩相傳,是侗族祖先落寨定居這里后,人丁發(fā)達,不久發(fā)展到了1300戶,后分到茅貢700戶,臘洞200戶,羅大100戶。地捫的民間藝術十分豐富,堪稱“海洋”。作為一塊在歷史與未來交叉點上的民族文化寶地,地捫的風采獨樹一幟,因此有人將她稱之為“藝術原生地”。這里有古老的傳說和歷史文物而且保存得較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塘公,相傳他是護佑“千三”一帶民眾的神。千百年來,代代敬仰,直至今日。
獨具特色的童帽種類與結(jié)構(gòu)
帽是頭衣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保暖與裝飾功能比較顯著,同時也有著原始崇拜和宗教色彩的功能。地捫侗寨的童帽工藝精湛,裝飾精美,是侗族服飾文化中的精華。
雞冠帽
貴州侗族兒童雞冠帽是童帽中的一種,其造型類似雞冠而得名。雞冠帽主要流行于黎平的黃崗、地捫、登岑等侗寨。但造型和裝飾有一定的區(qū)別。款式設計上主要模擬了公雞的主要形態(tài),地捫侗寨的雞冠帽設計則強調(diào)整個公雞的形態(tài),加入了雞尾的設計,前立雞冠,中 有雞身、后有雞尾,側(cè)官酷似一只公雞,造型逼真具象,兒童戴此帽情趣橫生,顯得稚趣可愛。
地捫雞冠帽結(jié)構(gòu)由帽臉、帽身和帽頂三部分組成,帽臉是帽前雞冠的造型,由一塊山字形的繡片組成,紋樣主要以龍鳳、太陽花的紋樣為主,一般在秋冬季節(jié)作為兒童平常帶的便帽。工藝上采取完全手工縫制,繡花工藝主要采用了平繡、鎖繡的刺繡滾邊等。而黃崗侗寨雞冠帽裝飾性較強,一般作為兒童夏季的便帽。帽臉上面刺繡處各種紋樣,如蝴蝶紋,各種野花紋樣,枝子花紋樣等,現(xiàn)在也有很多在上面鑲嵌各色的亮片。同時在帽臉底邊上鑲嵌8或10個銀菩薩。帽頂處綴毛線絨球,像雞冠花一樣五彩斑斕,使帽子的前片更高,二者組合成雞冠形帽臉。
菩薩帽
在貴州地捫侗寨幼童一般常戴菩薩帽,也叫“羅漢帽”, 其款式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船型,一種為圓形。船型菩薩帽整個外觀造型類似一艘小船,由帽臉、帽身、帽頂三部分組成,帽臉由一塊造型為山型的花紋繡片、帽子從左至右釘有一排11或13個銀羅漢、一排13-15個半圓形銀泡構(gòu)成,中間是三尊戴冠的大菩薩,將頭圍了半圈。帽身由高13厘米,長為50厘米的橢圓形布片構(gòu)成,在帽身兩側(cè)邊緣鑲嵌寬約5厘米的花紋繡片。帽身后半部兩側(cè)各縫制上一條藍色或綠色棉布條,并在尾部交叉拖至后背。并在兩邊布帶上各釘上三個圓形銀片,上面刻有太陽花紋。帽身尾部吊有一串層疊的古代銅貫錢。帽頂由六片三角形的布片縫合而成,在每片上都鑲嵌一塊魚形繡片,中間用一個大的紅色的同心結(jié)作為帽頂?shù)难b飾,形成一個放射狀的太陽紋樣作為幼童的保護神。并在其上懸掛一條蝴蝶造型的裝飾掛件垂直腦后。整個菩薩帽內(nèi)外兩層,多以紅、黑緞面作底,紅色作底色為女幼童,黑色作底為男幼童的色彩。
圓形菩薩帽主要由帽臉、帽身、帽頂、帽尾四部分組成。帽臉由一塊山形的繡片、9-11個銀菩薩、13個半圓銀泡組成。先將繡片頂在帽身前沿,在繡片底邊鑲嵌一排銀泡和銀菩薩。帽身是一塊高約15厘米,長等于幼童頭圍的長方形布做成一個圓環(huán),內(nèi)外兩層。在圓環(huán)的底邊縫制一圈彩色侗錦。帽身的色彩為兩種,一種為女幼童戴的紅色,一種為男幼童戴的黑色。帽頂是一塊半圓形的繡片,繡片中間繡著太陽紋,周圍繡有鳳紋。與帽臉相接的一邊做成狗牙形的邊緣。在帽頂?shù)囊蝗覓熘晌宀式z線做成的正方形小掛件和古銅貫錢。帽尾是將一個梯形的繡片的上邊線固定在帽頂和帽身的結(jié)合出,懸垂織帽沿。繡片上刺繡有太陽紋,蝴蝶紋等,在繡片上鑲嵌著一塊月亮花銀片,并在其上懸垂下三個銀鈴鐺,并在帽尾底部懸掛著古銅貫錢、銀響鈴、四方印、仙桃、鷹爪、葫蘆、金色等吉祥物。每當小孩走動或擺頭時,銀鏈自然擺動,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捻懧?,清脆悅耳?/p>
龍角帽
龍角帽主要是在貴州地捫和尚重等侗寨的兒童冬季所戴的童帽。主要以帽頂?shù)牧鶄€角來命名。該帽主要由帽臉、帽身、帽頂三部分組成,帽臉結(jié)構(gòu)與菩薩帽相似,只是在紋樣上有些區(qū)別,龍角帽的帽臉主要以二龍戲珠的紋樣為主。帽身在長方形的結(jié)構(gòu)上在兩側(cè)向下增加了兩個三角形耳蓋,在冬季可以保護兒童的耳朵。在帽身的左右和后面三個方向均釘一塊月亮花紋的銀片,帽身邊緣鑲嵌盤筋繡的繡片。帽頂由兩個四角繡片和兩個三角繡片組成,每個繡片均用盤筋繡繡著龍紋,鳳紋、蝴蝶紋、葫蘆紋等紋樣,將四角繡片放在前后、三角繡片放在兩側(cè)進行組合縫制起來,形成六角龍角帽。并在龍角帽頂?shù)拿恳幻驷斏弦粋€圓形銀鈴鐺和一個魚形銀鈴鐺。
除此之外,貴州地區(qū)的兒童帽款式很多,如百花帽,圓頂便帽等等。兒童帽在兒童服飾中是最為精美的一種。從中可以看出侗族母親們的心靈手巧與勤勞善良,給兒童戴上精美的充滿美好祝愿的帽子,以祈求神靈保佑,保佑自己的兒女逢兇化吉、吉祥平安、健康成長之意?!捌兴_帽”承載著侗族人幸福美滿的寓意,包含著對宗教信仰、原始圖騰的自然崇拜,也表達侗族人民對兒女傾注的深情。
帽中蘊涵豐富的文化觀念
侗族童帽有著實用、裝飾兩方面的功能,冬天戴帽用來保暖,夏天戴則是為了讓孩子更加可愛、乖巧,具有裝飾性;同時也包含著其宗教信仰。主要是對龍鳳的圖騰崇拜與生命意識以及對佛教的崇拜與信仰。
千百年來,人們把龍鳳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兵P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具有鮮艷羽毛和優(yōu)美體型,與神話中的凰相聯(lián)系,作為好運的象征,有人認為它就是眼斑冠雉(青鸞)。在侗族的服飾中,龍鳳的造型也常常被用在服飾中。在何光岳《百越源流史》一書中提到:“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分支出來的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氏族團體,他們吸收和繼承了炎黃的龍蛇圖騰與吳的鳳鳥圖騰,形成了兼有蛇、鳥圖騰崇拜習俗”。雞冠帽是侗族人們對鳳的圖騰崇拜而形成的一種帽飾造型,龍角帽在造型上則體現(xiàn)了侗族人對龍的崇拜與信仰。普列漢諾夫曾經(jīng)說:“圖騰的特點就是相信人們的某一血緣體和某一種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比藗償M形為飾,往往是為了“以同致同”的心理,期望獲得所擬之物的“靈氣”保護。龍是由12種動物的各個部位組合而成的,它兼有牛的憨直勤勞,蛇的神性等。幼童戴著龍鳳造型的帽飾,象征其是龍鳳的后代,也象征了幼童如同在龍鳳的護佑下健康成長的文化寓意。
菩薩與十八羅漢是童帽中的主要裝飾之一,其含義是:“十八羅漢護身,鬼神不能近身,觀音菩薩坐殿,佑爾長命富貴?!边@是受漢文化的宗教信仰的影響。侗族先民在長期的遷徙的過程中,融合了不同的文化,特別是漢文化,使得佛教文化能夠在侗族宗教信仰占有一席之地。童帽中的菩薩與羅漢、古代的銅貫錢等也說明侗族人們對佛教的信仰與崇拜。
貴州侗族童帽在工藝上完全是手工縫制,帽臉、帽頂?shù)睦C片均襯了一層自制的硬襯,其目的是使其造型外觀上挺括、美觀。童帽的刺繡工藝包括了拼貼鑲嵌繡、鎖繡、辮繡等,一般由家里的老人給幼童制作,圖案完全是運用手縫針將各種弧線、曲線、斜線等均勻流暢地繡在童帽上,一針一線都寄托了母親對子女的祝福和期盼。童帽作為吉祥護身符連同古老的侗族大歌一起伴隨著她們的子孫長大,飽含了民族特色與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