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的定義是對人腦中的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從而得出屬于自己的一種結(jié)論,一切有意識的活動都離不開思考,因為這樣能夠做出正確性的指引,從而更好地做出抉擇。再加上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考驗,要求必須是各方面綜合能力強。因此,語文課程接受了時代賦予的考驗,作為學生不僅要接受教材中的知識,還要加強對課外知識的閱讀程度。當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邏輯思維閱讀活動不應該簡單的停留在閱讀上,而是對其中更深層次進行研究,使之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感受作品的意蘊所帶來的心靈的享受,從而更好地為自己樹立目標和正確的價值觀,激勵著學生不斷的前進,在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時,使得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能夠自主地去思考,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并及時得到有效的解決,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感受文字所帶來的魅力,更好地去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
一、引導學生質(zhì)疑,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模式,不再是老師一個人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師生之間知識簡單的交流,其中還都有形式化的存在。再加上學生的不積極,課堂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比如:在講《氓》時候,我對學生進行詩歌形式的展現(xiàn),讓其感受到詩中的魅力所在,而不再是這首詩表現(xiàn)了什么?它的思想是什么之類的題目。應該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對這后面的意義有著自己的理解,在心里有這么一幅畫面存在。這樣就擺脫了原來學生的思想跟著教學者的思想,自己有著對問題的自主探究能力。這也是教學者最終想看到的。
二、讓學生體會到名著中的人性美
學生在寫作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感到詞匯的匱乏,也使得學生常常困擾,所以就需要讀一些有意義的書,增強內(nèi)在的文化素養(yǎng),以便在寫作和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運用。如:《巴黎圣母院》可以讓學生知道人的美不在外表,更看重的是內(nèi)心;《悲慘世界》可以讓學生讀懂冉阿讓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樣不僅對自身的知識有著一個層次上的拓展,還能夠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讓這些文化內(nèi)容去引導學生的思考,在提升對語文興趣的同時,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總之,為了提高課堂上的效率和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應該給學生充分地提供讓他們自我展現(xiàn)的平臺,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能局限于對教材,更多的是培養(yǎng)對各種知識文化的吸收和知識上的拓展,教師更好地為社會輸送人才,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夢想。
參考文獻:
[1]李吉林.兒童·知識·社會:語文情境教學的三個維度[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1(4).
[2]裴玉鑫.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探究[J].民營科技,2010(12).
[3]劉彩云.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轉(zhuǎn)變[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11).
(作者單位 陜西省韓城市西莊中學)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