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以學定教,“以學”就是依據(jù)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這里的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情緒狀態(tài)等基本情況。而“定教”,就是確定教學起點不過低或過高,在恰當?shù)钠瘘c上選擇最優(yōu)教學方法,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旨在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達到極佳的發(fā)展,讓復習課教學真正收到實效。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導學案;教學流程
孔子《論語·為政》有:“因:根據(jù);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敝羔槍W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主張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展開。而陶行知更是在他的教學方法論體系中提出了:“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而初中數(shù)學復習課教學旨在通過溫習、鞏固進而擴展原有的數(shù)學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和運用這些知識。因此,本文將著重探討初中數(shù)學復習課展開以學定教的具體策略。
一、優(yōu)化“導學案”教學,向45分鐘要效率
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shù)學課上實施“導學案”教學,根據(jù)“以學定教”的原則,以促進課堂高效為目標,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下逐漸接近知識的本質內涵,而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最優(yōu)化的教學。因此,我根據(jù)初中數(shù)學復習課教學很多是對知識運用的總結,而初中生缺乏有效的歸納力和提煉力,復習并不明晰這些情況,將“導學案”設計為“知識梳理”與“拓展延伸”兩個模塊。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的復習課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xiàn)迷茫的情況,將學生引到章節(jié)的反思和排查中。我的設計思路:(1)樹立“以學定教”理念,學案要以“學”為中心去預設。主要解決復習什么、怎樣復習的問題。(2)我在設計本部分內容時,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學生的認識經(jīng)驗去感知教材,用學生的思維去研究教材,充分考慮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梳理”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維問題。而此后的學習過程是讓學生明白老師課堂上大體會以“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②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兩點為線索進行教學,課堂上我再利用串講達到“拓展延伸”,設計如下:
例:a是什么值時,關于x的方程(a+3)x2+(2a-5)x+a-1=0,(1)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2)有兩個相等的實數(shù)根;(3)沒有實數(shù)根;(4)有兩個正根;(5)有兩個負根;(6)有一個正根和一個負根;(7)只有一個根;(8)有一根為0。
最后,我給出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結構圖,大部分學生都能進行清楚的解說。
■
在這里,學生的“知識梳理”與教師的“拓展延伸”便在“導學案”教學中實現(xiàn)了有機的統(tǒng)一。所以,初中數(shù)學復習課要引領學生展開自主的“知識梳理”性學習,以達成“以學定教”中教師的“拓展延伸”之目標,最終充分發(fā)揮初中數(shù)學教師的能動性,為學生開設一節(jié)科學完整、層次分明的復習課。
二、審時度勢,靈活調整教學流程
教師在向學生提供自主互助學習所需的“導學案”后,就必須將目光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受“導學案”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如學到哪里就出示何種練習、怎樣過渡與總結等,教師都精心設計在先,生怕學生“脫離軌道”,不按自己的思路來,殊不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我想,我們不妨這樣教學,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復習“相似三角形”這塊知識點時,我結合了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導學案,其中有一題是這樣出的:
例1.正方形ABCD,有一個三角板MNK的直角頂點M是BC上任意一點,三角板繞M旋轉,兩條直角邊MK,MN分別交AB、CD于E、F,求證:△EBM∽△MCF。
剛開始,學生被“M是任意一點”所迷惑,又感覺“兩條直角邊MK,MN都在動”不確定而力不從心,后來才發(fā)現(xiàn)關鍵所在,即總有兩個角對應相等,三角形相似。如果只是就題論題,那么學生也只能改正錯誤的解題思維和策略,不能總結形成自身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所以我跟進式地拿起三角板又變化了一題。
例2.正三角形ABC,有一個三角板MNK的60°頂點N是BC上任意一點,三角板繞N旋轉,兩條邊NM,NK分別交AB,AC于E,F(xiàn),求證:△EBN∽△NCF。
經(jīng)過提醒,學生也證出來了,是不是我就可以結束了呢?不是,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又變化了一題。
例3.等腰梯形ABCD,∠B=∠C=n0,G是BC上任意一點,∠EGF=n0,求證:△EBG∽△GCF。
證:∵∠BGC=180°,∠EGF=n0
∴∠2+∠3=180°-n0
∵三角形EBG,∠B=n0 ∴∠1+∠2=180°-n0
∵三角形GCF,∠C=n0
∴∠3+∠4=180°-n0
∴∠1=∠3,∠2=∠4
∴△EBG∽△GCF
■■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里存在兩點:一是平角等于180°,二是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三環(huán)相扣得到兩角相等,這就是動態(tài)的教學。
“以學定教”的重點就在于當學生的回答或愿望與我們的預設不一致時,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審時度勢,相機調整教學預設,靈活、及時地應變處理,使學生有更大的熱情投入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知識擴展和學習創(chuàng)新的廣闊天地,只要學生真正地進入“以學”的最佳狀態(tài)中,教師才能“定教”,確立行之有效的動態(tài)教學內容和形式。
堅持“以學定教”的思想,就必然更加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更加重視學生“以學”的分析和把握,但是老師在課堂中的“定教”主導作用仍然非常重要,老師要適時適地地參與到學生的主動學習當中,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引領學生歸納總結,從而最終達成一開始設定好的教學目的,把初中數(shù)學復習課作為貫行“以學定教”思想的土壤,讓“以學定教”思想在此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伊斯雷爾·謝弗勒.人類的潛能[M].石中英,涂元玲,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孔企平.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劉宏武.主動參與教學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學校)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