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多學生對寫作存在著“愁、怕、厭”的心理,覺得沒東西可寫,或寫出的作文虛假、空洞,缺少新意,缺乏感情。在分析了形成作文教學困難的癥結所在后,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及方法的實踐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調動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去發(fā)現(xiàn)生活、感受生活,學生在積累生活經驗的同時,用手中的筆去描繪生活。
關鍵詞:興趣;生活;創(chuàng)新
筆者曾進行過一項有關作文喜愛程度的問卷調查,共調查了45名學生:表示喜歡的有14人,占31%,明確表示不喜歡的有22人,占48.8%,其他學生持中立態(tài)度。從上述數(shù)據可見,許多學生對寫作存在著“愁、怕、厭”的心理,究其病因,無非是作文脫離了生活,覺得沒東西可寫。因為教師長期“包辦”,學生的自主權被剝奪了,所以一旦脫離了課堂與教師,學生就不知道怎么寫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只好寫應試作文,因而作文大多虛假、空洞,缺少新意,缺乏感情;有的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來的作文,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提不起興趣。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改變這一作文教學現(xiàn)狀、真正讓孩子們親近寫作呢?我想,陶行知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調動并發(fā)揮其主動性,挖掘其內在潛力,讓他們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感受生活,用手中的筆去描繪生活。
興趣是寫作最重要的內驅力。試想,一個學生如果不喜歡寫作,那么,看到作文就會無動于衷,熟視無睹;反之,有了興趣,則會神采飛揚,思潮澎湃。所以,寫作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特別強調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因素,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上,讓學生愿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近年來筆者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及方法的實踐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與大家共勉。
一、不經意地流露
學生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是學生陌生的不感興趣的事物,硬要讓他們去寫的話,學生只能寫得虛假、空洞,缺少新意,缺乏感情。所以,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寫自己愿意寫的事情,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感受深的內容。
學期初,我剛接任了一個三年級的班,對于這樣一批學生來說,作文就是一個新生事物,如果在此期間,忽略對他們興趣的培養(yǎng),將會影響今后乃至一生是否樂于寫作。所以,開學初,我常常深入到學生中去,跟他們親切談話,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瑣事,在如此輕松的談話中自然引出他們熟悉喜歡的文題。例如,學生吳佳寫的《不經意地流露》就是在這樣一種情境、氛圍中產生的。她在習作中抓住了“幫助”這一中心,生動地描述了自己因為生病缺課導致不會做語文習題,后來在副班長等人的幫助下,突破這一難關,因此,她十分感激。當今社會,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往往存在一種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而吳佳的習作卻恰恰相反,因而正如她在文中所說“這種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的對同學的關愛、幫助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今后在學習生涯中發(fā)揚借鑒的?!睂W生因為寫作時沒有壓力,也沒有思想負擔,自然樂意接受這種隨意作文,并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我”的習作發(fā)表了
信心是勝利的保證,它來源于寫作所獲得的成就感。這一點在過去是常被忽略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此有意作了強化。教師的鼓勵則是讓學生獲得寫作成就感的直接途徑。如筆者在評價作文中是這樣做的,即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不同標準去評定。比如,對于一些水平較低的學生,適當降低要求,只要做到作文文體正確,內容真實,語句基本通順,就可給上一顆紅“★”,再寫上一兩句鼓勵性的話語,如:“你寫得不錯!”“你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祝賀你寫了一篇較為成功的作文!”……對于一些習作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則請其將自己的作文讀給別人聽,或在班里的學習園地、黑板報上刊出或推薦給校級以上的報紙發(fā)表,以此來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使他們有一種興奮感、成就感。
記得前些日子,我正坐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yè),突然聽到“老師,老師,我的習作發(fā)表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學生沈燕,只見她一臉興奮,手中舉著一份常熟日報直奔進來,整個教室都沸騰了。緊接著,她將報紙遞到我手中讓我審視、分享她的快樂。真的,她寫的《雨》發(fā)表了,手寫體已變成了黑灰色的鉛字。
這篇習作的發(fā)表,對她的寫作熱情及自信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看到了自己在不斷進步,并且獲得了成功,這為她帶來了更大的動力,以后的日子,她暢所欲言,無所顧慮,且這方面的捷報頻頻傳來。我想以上所述的措施對差等習作來說,是一種循循的誘導,是一種善意真誠的激勵;對優(yōu)秀習作來說,則是一種錦上添花式的鼓勵,會激起小作者更上一層樓的強烈欲望。這正應驗了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知’的教育不是灌輸兒童死的知識,而是同時引起兒童的社會興趣與行動的意志。”
三、寶巖,讓“我”“一見鐘情”
寫作,離不開命題,即確定作文的題目。命題的范圍是否恰當、新穎,直接關系著寫作的質量。首先命題范圍要恰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感到親切,有話可說了,下筆就不難了;如命題范圍過于狹窄,也往往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寫不出好東西,內容顯得干癟。其次,命題內容要新穎?!袄仙U劇钡淖魑拿},無法激起學生作文的激情與欲望,更不利于學生寫好文章。因此,命題應找準生活的切入點,景物的亮點,事物的新奇點,人物的閃光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實際,富有童趣。學生袁冰綃在游賞寶巖之后寫下的習作,便是很好的驗證。
寶巖生態(tài)觀光園是虞山第一灣,小作者早就久仰其大名了,并有過親身體驗,對此景的印象很深,而當時寫作的文題恰恰就是游寶巖生態(tài)園,由于該學生對文題“一見鐘情”,因此,樂于表達,躍躍欲試,從而寫作情趣倍增,文思泉涌,精彩的游文才會躍然紙上。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的“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暢不息。”
四、“我”與環(huán)保同行
學貴有恒,教貴善誘,教師在作文指導中,就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觀察生活,活躍生活,深入生活,動用生活中的素材,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陶行知先生也曾倡導“生活即教育”,他強調教育要與生活緊密結合,要在學生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我們不能把學生限制在單一的讀書學習上,筆者提倡以陶老的“四大解放”為指標,真正做到“解放小孩的雙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間、解放小孩的時間”,多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向社會,向生活靠攏,融入生活,多參加各種活動,從而真正讓學生獲得豐滿的生活體驗,達到“巧為有米之炊”的境界。
“社會即學校”,是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筆者曾組織過學生走向社會,做過一次環(huán)保調查,并請他們將看到的與想到的記錄下來。一位學生自發(fā)寫了一份《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倡議書,另一名學生則按捺不住自己的心緒,調查完畢,立即提筆向環(huán)保局的負責人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學生通過走近社會、了解社會,對社會的認識由間接變?yōu)橹苯樱诤茏匀坏臓顟B(tài)下為寫作提供了真實的素材,他們又以“用書面語言和他人講講自己的愿望,說說自己的心里話”這樣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進行寫作,沒有限定的字數(shù)、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是在絕對“安全”的心態(tài)之下進行的,寫作自然就不成難事了。
五、新農村,新風貌
“生活處處皆作文?!睂W生周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捕捉素材,可以讓學生寫寫對身邊事的所見、所聞、所思,也可以贊贊家鄉(xiāng)的特產、介紹一下農家的小菜或說一說家鄉(xiāng)巨變、農村新風新貌等。學生王嘉偉寫的蔣巷新貌就是上述內容中的一例,文末,他這樣寫道:這個曾經很不起眼的小村子,曾經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窮山惡水的苦村子;如今卻實現(xiàn)了經濟、生態(tài)與人的和諧發(fā)展,成了一個“全國文明村”、一個“現(xiàn)代化新農村”。真令人嘆為觀止!
因為小作者的家鄉(xiāng)就在常熟,對本市名村——蔣巷是再熟悉不過了,他一旦有了生活的積淀,情感就被調動起來了,由此產生了表達的欲望,習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六、打開記憶的倉庫
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后,也往往會出現(xiàn)此種狀況,即拿到一個題目后,常常寫不具體或立意不明,感情平淡。其實,這些都是學生思路沒有被打開的表現(xiàn),并不是缺失生活的積淀。如果我們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路,設法將學生的“記憶倉庫”打開,引導學生再現(xiàn)生活,那么學生在寫作上會有不同凡響的創(chuàng)作行為。下面,筆者以《我的媽媽》作文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引導學生再現(xiàn)生活,想起與文題相關的人、事、物
學生寫作最感頭疼的是寫的東西太少,甚至無物可寫,這并不表明學生生活貧乏,而是由于他們的思維未被激活,即“生活儲備”未被充分調動。因此,教師在引導時重在引發(fā)學生去聯(lián)想。如每年三月八日,學??傄e辦一次《我的媽媽》征文競賽,此時,筆者從這幾個方面去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
(1)你發(fā)高燒時,媽媽精心照料(陪伴、煮湯、喂藥)過你嗎?
(2)當你成績不理想或犯錯誤時,媽媽有沒有責備你,她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又是如何?
(3)雨天,媽媽為你擋過雨、撐過傘嗎?
(4)媽媽是怎樣孝敬爺爺、奶奶的?
(5)媽媽和親戚、鄰里的關系處得好?諸如此類,可喚起學生心底潛藏的記憶,激發(fā)他們對媽媽深沉的愛。思維一開放,學生就會覺得有東西可寫了。
2.引導學生想想生活中最生動、感人的一幕
媽媽平時做得事情很多,點點滴滴、零零碎碎,但肯定有使“我”難以忘懷、印象深刻的一件。我們何不借此契機引發(fā)學生把這最生動、感人的一幕寫下來呢?學生經過仔細回憶,寫出的作文就會有血有肉,真切感人了。
3.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想,向重點方面突破
學生想的時候,在腦海中不一定出現(xiàn)一個完整的內容,可能只是一小點突出的事或僅是一個小片段。這時就需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一小點或一小片段進一步想下去,逐步向縱、橫兩向拓展開來,點滴成線,聯(lián)成一大片。如,《我的媽媽》中的筆者從縱向引發(fā)學生想以下一些事:媽媽一早起床為我洗衣、做好早飯,然后叫醒我;忙完家務,又急匆匆地送我上學、自己上班;傍晚,接我回家,順路買菜,又做起了晚飯,收拾、整理餐具;晚飯后,媽媽又耐心地輔導我學習……這樣一引導,學生要將事情寫具體、寫生動,將人物寫活基本不成問題了,立意也會隨之加深。
當然,除了以上所述,筆者覺得在指導學生再現(xiàn)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時,還應當考慮一下事、物的積極意義。因為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之后,想到的會很多,是否切題意,需要慎重取舍。
總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作指導,讓孩子們親近寫作?!睘楣P者的寫作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與發(fā)展空間,不同層次學生的心智與人格及習作能力得到了和諧發(fā)展,一切盡在自然中。
(作者單位 常熟市綠地實驗小學)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