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專題涉及到的采訪范圍可謂近期最廣。截稿之后看本期的涉及人員名單,總數(shù)甚至超過了20人。我們的希望是,盡量以一個大基數(shù)的、廣范圍的采訪思路來總結一下2013年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究竟做了哪些工作,以及2014年里他們即將如何做。
其實就是這么簡單。但當實際操作時,面對著占滿整個一塊白板的關鍵詞和為本期封面秀提供素材的地方財政名單,我的第一感覺是:還不夠。
這并非是以一個記者的角度去看報道資源的感覺,而是作為一個財政研究者,對一次占了春節(jié)前最后一期的版面的純財政研究命題的感嘆。
尤其是最終決定用《中國財策》作為題目之后,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這種感覺大概來源于幾個原因,但用最樸實的話說來大概就是:頂層的漂浮感,中層的迷茫感和底層的焦急感。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頂層設計層面一再給地方財政打了許多的“興奮劑”:財政的地位被前所未有的重視,PPP模式的提出,事權財權下放,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地方財政甚至私下有以“再見青天”作為2013年以來財稅政策的總體評價,可見期望值之高。
但“漂浮感”從何而來?來源于政策的難以落地和難以持續(xù)。有財政人說財政政策多數(shù)是“雷聲大,雨點小”,話雖糙了些,但事實如此。這種長期以來的漂浮感不僅讓本來應該大快人心的很多財稅政策“失信”,更讓地方政府感到異常迷茫:做,還是不做?如何做?何時做?做到什么程度?一切都是未知。在某次財政工作會議上,許多省級財長一再提出,要中央財政不僅給出政策,更要給出“切實、可行、有效、可持續(xù)的”執(zhí)行方式。究其原因,實際也是無奈之舉。
而這種中層財政的迷茫,從客觀上更加劇了底層財政的焦急。許多一直在“哭爹喊娘”的底層財政在轉移支付的壓力下過了幾十年,逢會必提發(fā)展,逢財源必說自生,但付出與收獲永遠不成正比。步子邁小了對不起家鄉(xiāng)父老,邁大了看看上層的迷茫又膽戰(zhàn)心驚。
也正因此,我們最終以這種方式將2014年的財政關鍵詞體現(xiàn)出來:頂層設計層面,我們更關注理論,而基層實踐層面,我們更關注實績。這是一種實況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希望的傳遞: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頂層設計能夠更加細化到市縣甚至更細的層面,而我們的基層實踐能夠以自身發(fā)展更加影響頂層設計的理論研究,那時我們看到的,都將是另一種風景。
1903年,陳天華以《猛回頭》一書警醒世人“凡社會,概為改良”。111年后,我們斗膽以《中國財策》為名獻“策”,唯求財政之“立”。
借書中箴言:天下事,怕的是,不肯去做;斷沒有,做不到,有志莫償。
是以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