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與我來說,一直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提高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曾向同事請教,也曾嘗試多種教學手段去改進,進步者雖有之,卻并不如人意。有的孩子依然視寫作如猛獸,遇到作文就發(fā)慌,在他們的心里對作文只有一種認識——難,這導致一個結果——害怕,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正當我茫然無措地責怪自己引導不得法時,“雙流”之行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替我撥開了層層迷霧。
猶記得熊生貴老師在講座中說,現(xiàn)在的教學,不應該還處于“教懂”狀態(tài),應該以能力為重,進行“練能”教學。他說,作文教學若僅僅是“教懂”,就成了讀寫兩張皮,只有融入“練能”,才真正做到讀寫相結合。習作中的“練能”,就是最大化地讓學生進行言語學習、運用、積累和聽說讀寫訓練,還要努力構筑學生樂于參與的讀寫練能活動。想要讓學生樂于參加,最重要的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陶行知先生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梢娗榫车膭?chuàng)設多源自生活,把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教學內容會更豐富,更能牽動學生心靈,使課堂教學注進充實的活力。
劉進老師在進行《小食品的啟示》的教學時,就以孩子們喜歡的小零食作為切入點,通過“送——觀察——說”,讓孩子們快速進入到了亢奮狀態(tài),并自由展示了對小食品的熱愛。也許是被小食品的香味所吸引,也許是聯(lián)想到了自己喜愛的卡通人物,孩子們對小食品愛不釋手。正當打算品嘗小食品時,劉老師送給了孩子們另一份禮物——搜集的有關小食品質量及含有制作商欺騙行為的大量資料。仔細讀過資料的孩子們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落差,從剛開始的興奮繼而轉到疑惑,直至失望、憤怒。緊接著,劉老師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聯(lián)系資料和生活實際,從不同角度談感受。激憤的孩子們甚至對有關部門發(fā)出了聲討。劉老師的這節(jié)習作課,真正做到了“啟之于心,源之于情”。
岳自奎老師執(zhí)教的《最美的字》則結合“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從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周瑜,到宋代詩人兼文學家蘇軾;從偉大領袖毛澤東,到給自己取一個字,去引導學生關注最常用卻又最容易忽視的現(xiàn)象“有名無字”來進行習作實踐。這既貼近學生生活,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處處有素材。整個教學過程,老師的節(jié)奏明快,條理清晰,逐漸消除了孩子們的畏難情緒。孩子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不但在互動中提高了思考力,很大程度上還實現(xiàn)了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目的。
其他的老師們同樣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讓孩子在玩中學、樂中學,真真正正地讓學生“輕輕松松學語文,快快樂樂寫作文”。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這十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習作課中,所有的老師都著眼于關注學生,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能真正煥發(fā)出生命活力的主人。
老師們引導學生以探索者、交往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積極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地投入。孩子們因為有了內在動力的支持,進而在學習中獲得了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與教師交流,與同伴交流,通過協(xié)調、溝通、達成共識,聯(lián)合力量獲取成功。交流在他們的課堂中,不只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這樣精彩的課堂,孩子們的主體性得以凸現(xiàn),個性得以張揚,成了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不再是接受者、復制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時時不忘激活學生的潛能意識,使之感官愉悅、心情興奮、情緒激昂、充滿快樂。孩子們在情趣中進行學習,在愉悅中克服困難,在體驗中感悟知識。
俗話說,好的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老師們在指導學生練寫習作片段后,給孩子們留了足夠思考的空間,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的習作當堂進行點評。有的自讀后先自評再請同學提出意見和建議,有的讓作者自由請同伴評價,有的經過賞讀后反思自己習作中的不足……不管是哪種形式,都給了孩子們“練能”的空間,他們在這個狹小但自由的進空間思考著、努力著、進步著。
反觀自己的習作教學,更多的是“教懂”,少了“練能”;多了些呆板,少了些活動化……此次的“雙流”之行,讓我受益匪淺。我會把我所學,經過我思,運用到我的教學中,給孩子們充分“練能”的機會。除此之外,我還將不斷尋求習作教學中的其他有效途徑,力求讓孩子們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說”。于此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做人之德,求知之欲。習作教學于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