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首先看人文性。基本理念的第一條提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教育是促進兒童發(fā)展的社會活動,兒童的發(fā)展包含生理、心理諸多方面,而本課程以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為核心,這就是體現(xiàn)了以育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取向,也是本課程的方向。
再看綜合性。在“課程目標”部分,總目標之下還列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方面的分目標。但實際上這三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對某一事物產(chǎn)生興趣,關注多了,就獲得了有關這事物的知識和能力。所以,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作為一個整體影響著個體發(fā)展的。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教學,也不能脫離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yǎng),抽象地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總之,只有牢記課程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把握課程的人文性和綜合性特點,才能全面實現(xiàn)課程目標。
二、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jīng)驗性
本課程基本理念之二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chǎn)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獲得。所以兒童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基礎。尤其是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jīng)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課程要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要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要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根據(jù)這一理念,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所以,教師應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善于發(fā)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是“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本課程作為新的德育課程,應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因為,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還處在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的啟蒙階段和奠基階段。課程目標也規(guī)定為“為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課程的基礎性正是區(qū)別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特性之一。同時,基礎性的東西才能實現(xiàn)有效性。只有教育的內容是適合于學生需要與可能的、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是生動活潑、學生樂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基礎性特點集中反映在課程目標上,本課程要求學生學習的是初步的社會生活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最基本的做人準則。
四、實施現(xiàn)狀分析
(一)大部分老師感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所謂好看,是指教材呈現(xiàn)的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身邊的生活事件。學生有興趣,喜歡看。為什么老師感覺不好教呢?是因為覺得沒有什么可教的,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何教起。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在利用教材時簡單的搞成看圖說話。其結果是讓學生干巴巴的表述圖意,然后再“貼標簽”似的說些無關痛癢的體會、認識等等;還有的老師認為新教材的圖畫、圖片所呈現(xiàn)的生活場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對于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學生是有感而發(fā),有話可說的。
(二)品德與社課資源缺乏
品德與社課資料難尋,課件難做,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品社老師又多為兼職教師,沒有充足的備課時間。
(三)實效性差
雖然實施新教材后,《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學生的活動時間和實踐體驗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但是,由于每堂課40分鐘的時間限制,活動較倉促,往往流于形式,匆匆收場;活動形式較單一,即認知——活動——總結;活動場所固定——教室;活動的主角——教師;活動的配角——學生;活動的意圖明顯——達成老師預定目標。在這樣活動中,絕大數(shù)學生對于活動并不感興趣,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可以趁活動的時機自由活動一下。我們能說這樣的活動有實效嗎?
(四)課時不夠
大部分教師感覺課時不夠,一周40分鐘的兩課時一般只能完成一個教學主題,而教科書每冊均安排了5個單元主題。每單元下設35個主題,一學期以20周計,如要完成20個以上教學主題只能是走馬觀花。
五、實施建議
(一)再現(xiàn)生活,獲得生活體驗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等,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經(jīng)驗、常識等。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jié)、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標志的認識、遵守交通規(guī)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針對這些具體的教育內容,有些教師常常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某種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模擬活動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關鍵是讓學生是否能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二)走進社會,參與實踐活動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同時,這也是《品德與社會》中應鼓勵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
(三)討論交流,共享學習成果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
其實,《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組織教學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通的教學活動類型,提高小學品德課程的教育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