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施建議說得好: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必須做到“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生活化”其內容主要包括班級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情況、生活動態(tài)與整個學校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情況、生活動態(tài)。而要將這兩種生活帶進課堂,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制定出讓生活走進每一堂課的得力方案,讓學生在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感悟道德觀念,并將感悟、認同的道德觀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走近生活,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課前實踐活動做到“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前的實踐活動生活化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問或是自我反省,收集整理與該課道德觀念相聯(lián)系的正反系列的“活”的資料。讓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課前實踐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增加情感體驗,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打下“物質”基礎。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逛商場》一課時,課前我先讓學生進行小調查完成一張調查表,有目的地去商場進行觀察、體驗、探究。課堂上讓學生說說調查過程怎么樣,你是怎么買東西的,注意些什么?同學們討論得很多,大談自己在調查中的失誤、經驗等。經過討論,同學們對商品的價格、質量、售后服務等相關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購物的方法。為了“檢驗”大家,課堂上我組織學生進行場景模擬。在表演中,同學們把自己獲得的購物的知識都用上了,都買到了自己滿意的商品。
二、課內實踐活動做到“生活化”
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容、目的、要求,教師亦應努力創(chuàng)設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多給學生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實踐體會,感悟正確的道德觀念,摒棄錯誤的道德行為,從而達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目的。如有位教師在教《在家庭生活中講道德》一課時,在教學中就設計了這樣的極富生活化的情境:一個父母雙雙下崗的小女孩,看見別人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連衣裙,回家就吵著要母親也給她買一件。實在沒辦法,直到母親第二天借錢給她買了一件,她才罷休。通過這樣的表演,讓學生體會到在家庭生活中不應向父母提出過分要求的道德觀念,特別是生活上的要求,一定要考慮到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體諒做父母的難處,不要任意與經濟條件好的孩子攀比,給父母造成經濟上、思想上的壓力。這樣的教學,由于讓生活走進了課堂,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悟到了在家庭生活中應講道德觀念,無疑有利于道德觀念的內化,繼而由內到外,實踐到行動中去。
三、課后實踐活動做到“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后實踐活動要生活化。教師擬出的課后實踐活動必須講究針對性與實效性,這樣一課才有一得。其方法有如下三點:
1.合理地安排家庭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在指導行為時,即可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具體的、可行的課后行為指導,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在課后的實際行為中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應做的又該怎么做。如我在教《要有家庭責任感》一課時,就提出了如下幾條切實可行的具體要求:①回家后,盡量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以減輕父母的勞累。諸如:起床疊被、掃地、刷洗碗筷、擇洗蔬菜、喂雞、鴨、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等。②主動為家庭排憂解難,為促進家庭幸福和睦多做貢獻。諸如家人吵架鬧別扭時,主動勸駕,主動問好;家里經濟不充裕時,盡量不提購物要求;父母有病時,更要勤問候、勤服侍等等。如果父母不孝敬爺爺奶奶,就多勸說,并主動孝敬爺爺奶奶等。③學習上不讓父母操心,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任務,努力把學習搞好。④和同學團結友愛,不惹是生非,使父母安心工作、勞動。
2.合理地安排社會實踐活動
如一我在教《歌頌祖國的偉大成就》一課后,就布置學生做了一次社會調查——你所在的生產隊共有多少戶人家,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有什么變化:住房有什么變化,交通工具、家用電器、吃、穿、用有什么變化?通過這樣的課外生活實踐活動,學生從身邊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巨變中感受到社會主義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偉大成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的情感。
3.開展合理的檢查評比活動
以此激勵學生將品德與社會課中感悟的、認同的道德觀念付諸到行動中去。檢查評比應實行“四個結合”:①階段性評價與期末綜合性評價相結合;②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互相評價相結合;③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④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要做到以上“四個結合”,必須遵循開放性、民主性、針對性、激勵性“四個原則”,力求把評價的過程變?yōu)閷W生自我教育、自我實踐、自我規(guī)范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
總之,要使品德與社會課“生活化”,教師必須深鉆教材、把握教材,了解學生生活實際。上課時做到依教材而不唯教材,舉教材之一,反生活之三,讓思想品德生活“走進”品德與社會課堂,使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感悟、內化道德觀念,在實際生活中外化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