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孝”觀念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是中國人的根本價值觀。一度“孝”文化被當作封建糟粕而受到遺棄,傳統(tǒng)孝文化經(jīng)歷了一場滅頂之災。改革開放后,糾正了那種以“孝”為封建糟粕的觀念。但是西方家庭模式與家庭觀念也影響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使得傳統(tǒng)“孝”文化再一次受到嚴重的沖擊與顛覆。所以,倡導“孝”文化的回歸,發(fā)揮其積極因素的作用,對于人們自身修養(yǎng)與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孝文化;思想內涵;現(xiàn)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156-02
儒家孝觀念最早見于《尚書》,孔孟將這種自覺的孝觀念理論化而成一套孝理論,最終成為一種硬性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定。假托孔子與曾子師徒對話的《孝經(jīng)》是其完整形態(tài)。孝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對中國人的行為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它無形中規(guī)范著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宇宙觀念,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的行為準則。著名的德國傳教士花之安(E.Faber)甚至將之評價為“中國人思想的中心和對世界的貢獻”。
一、孝文化的內涵
1.孝乃人之為人的根源
《論語·學而》里記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在孔子哲學中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當代哲學家余英時先生認為孔子之“君子”是“一種道德的理想”,是做人的基本要求[1]。也是君子所務之“本”,是“仁”之根本。作為孔子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仁”具有豐富的內涵?!墩撜Z·述而》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背套幼⒃唬骸盀槿视杉?,欲之則只,何遠之有?”[2]可見,“仁”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情感,是人類一種自覺的價值觀,它與生俱來,不由外鑠。勞思光先生也認為,“仁”乃視人如己、凈除私累之境界,此“自覺境界,不假外求,不受約制,為‘自我之主宰性’[3],而它卻本之于“孝”,故而,孝乃人之仁德的源頭,是人類所具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的必然要求?!白由?,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應該說,最初的孝文化是人類一種原生態(tài)的自然情感,是人對父母生養(yǎng)之恩的一種回饋。
錢穆先生曾經(jīng)說過,“孔子孟子均教人孝,這不是孔孟存心拿孝的觀念來約縛人,孝亦只是人性的一種自然要求?!薄对娊?jīng)·小雅·谷風之什·蓼莪》亦云:“蓼蓼者莪,菲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里流露無余的反哺之情與報恩之意感人肺腑。它既體現(xiàn)了一種生命的根源意識,又表征著人類源于動物而又超越動物性的關系與情感。時過境遷,文化自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tǒng)孝文化雖然顯示出其內在的弊端,但其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對于生命之源的理性思考,仍然值得無數(shù)中國人去探究,去傳承。
2.孝乃無違、能養(yǎng)、有敬
《論語·學而》說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币馑际?,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孝”,有此原則:其父在世的時候,觀察此人之志向;其父去世之后,觀察此人之行為,如果其父去世三年之后,此人仍然不改其志向與行為,那么就可以說他是個孝子了??梢?,古代對于“孝”的標準之一是“無違”,不違背父親的意愿?!墩撜Z》中《為政》篇中亦有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朱熹注曰:“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于禮而不茍,其尊親也至也?!比寮乙远Y義立教,故禮義是每個人的行為準則,當然也是父母的意愿。故而,以禮義事親,乃是對父母最大的尊重與孝順。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多數(shù)人認為,“無違”就是完全按照父親的意愿去行事,其實不然。在《四書集注》中,尹氏對于此句的注解是:如其道,終身不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就是說,子無違于父,并非就沒有了自己的主張,而盲目順從其父之愿。當改而無改,只是孝子之心有所不忍而已。所以,后人所應否定、批判的應該是被封建制度扭曲了的“孝”,而不應是儒家真正意義上根植于人之內心對于父母不忍違背的善心、善行。
在儒家哲學中,“孝”除了“無違”,從心里尊敬父母乃是“孝”之最高境界?!墩撜Z·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辈还苁枪糯€是現(xiàn)代,多數(shù)人認為,對于父母的物質奉養(yǎng),讓他們衣食無憂,就是孝順,但是其實不然,孔子認為,真正的孝,是“有敬”,是發(fā)自內心地對父母的尊敬,讓父母身心愉悅,是一種精神上的“孝”,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養(yǎng)”,否則就與動物沒有區(qū)別了。所以,作為儒家“仁”之源頭,君子所應務之“本”,“孝”有著自身豐富的內涵,是能養(yǎng),是無違,是有敬。它是一種超越的自覺,是人類對自身生命,以及給予自己生命的生命的充分尊重與思考。它充滿了愛的情懷,是真善美的表現(xiàn)。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說的:“我自覺父母宇宙生我對我之為善行,而肯定此善行;念父母宇宙之能自超越以生我,我即報以我之自己超越,以孝父母宇宙,則為自覺之善行?!盵4]孝是一種美德,也是人類之善行,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二、孝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1.孝乃修身之本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人之本也??鬃诱J為,孝乃仁的根本,不孝之人,也絕非仁人?!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薄叭省弊鳛橹腥A民族的核心價值,是一個人博大胸襟的體現(xiàn),是對天下蒼生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關懷,而這種關懷,不管在古代或是現(xiàn)代,都是一個人人格魅力的最大體現(xiàn),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毙⒂H是一個人崇高道德的內在依據(jù)和基礎,而這種高尚的品格是始于對父母的一種自覺的情感,由“事親”之“仁”進而衍生出“從兄”之“義”,此二者共同構成了“仁義”的基本內容?!岸Y、智”則是始于對“仁義”的堅守與修飾,是以孝悌為基本內容的。因此,在古人的倫理觀念中,孝是一個人高尚品質的根本內容,是安身立命于這個世界上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孝的觀念對于一個人修身而言,由外是一種約束,由內是一種自覺。然而,時代的發(fā)展,并沒有讓傳統(tǒng)的“孝”美德發(fā)揚光大,反而讓其走上了末路。在物質崇拜、人情淡薄的當今社會,傳統(tǒng)美德的回歸,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期盼。
2.孝乃齊家之要
古代不可撼動的父權意識固然在某些方面禁錮了子代的所謂自由意志,呈現(xiàn)出些許的霸道,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即使在那樣的父權時代,父親的權利也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父子之間權利和義務的互動與融合,是一個家庭和諧安定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所謂“子不教,父子過”,為了讓兒子成為有教養(yǎng)的謙謙君子,父親就必須做出表率,“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每個為人父者的行為禁區(qū);“父慈子孝”要求父親對兒子不僅要嚴格要求,更要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親的慈愛,那么,孝敬父母自然是每個兒子自然的情感流露;而孟子的“父子有親”提法,讓我們看到父子之間相親相愛的溫暖場景,給古代家庭倫理增添了幾許溫情脈脈的色彩。
“事父母幾諫”,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委婉勸諫;“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以免父母牽掛;“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所以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光耀門楣,以使父母因其而榮耀……如此孝道,造就的難道會是陳獨秀先生所說的“亂臣賊子”?當然不是,它造就的是一個個父子、夫婦、兄弟之間各盡其職,各愛其親的和睦家庭。然而,在宣揚自由民主的今天,父親不再是兒子的榜樣,個性成了年輕人的座右銘,對父母有意見不再委婉勸諫,“勞而不怨”;所謂“立身揚名”只是名利場中的一個法則;“父母在,不遠游”更是一句空話。試問,家不齊,何以治國、平天下?
3.孝乃治國之方
在孟子明確提出以孝為核心的王道政治之前,堯舜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以孝治天下的盛世了,并在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統(tǒng)治中居于核心地位?!叭巳擞H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比绻私阅軔圩约旱挠H人,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就能安定而和平。在戰(zhàn)國紛亂時期,這種主張似乎有點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但是,當今世界是一個求和平求發(fā)展的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物質文明不斷發(fā)展,而遺憾的是,人們在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卻陷入了一場名利的追逐。民風不再淳樸,精神也陷入危機,空虛、墮落、冷漠成了社會的通病。若是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使“圣者為王”,恢復以孝治天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人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每個家庭的基本倫常得以鞏固,整個社會民風淳樸,相親相愛,便能“不王者,未之有也”。
總之,孝乃是為君者能否行仁政,為人者能否成仁人的根本。然而,在幾次社會和文化的變革中,以君臣父子為核心的孝悌倫理遭到了顛覆性的否定,“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這個時代的主題,個性的強調和突出造就了自私自利的人格,孝文化的淪落使人情變得淡薄。在快節(jié)奏的新時代,羸弱的老人們被迫退出歷史的舞臺,傳統(tǒng)的父權觀念已經(jīng)向子權轉移,父母對子女有無限的義務和盡不完的責任。在物質文明不甚發(fā)達的中國,養(yǎng)兒防老仍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手段,特別是農(nóng)村。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傳統(tǒng)孝觀念的缺失,給老人帶來的無疑是不盡的孤苦和憂慮,而家庭倫理的混亂,必然是社會不安的元兇。所以,不管人類如何進化,歷史如何行進,孝文化都是培養(yǎng)完美人格,和樂家庭的溫床,更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164.
[2]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3]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1卷[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