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漱溟先生的演講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出版于1921年,不久,在第三版自序與第八版自序中曾特致聲明,聲明其中有些不到的見解,而后來別有新悟。暫且先不去看他所自悔的見解,而這本書確實有很多醒人的觀點在里面。這本書討論了一個熱點問題,東西文化是否能夠融合?而對于現(xiàn)在的社會來看,東西融合也是一種必然趨勢了。
關鍵詞:梁漱溟;東西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149-02
梁漱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xiàn)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21年他的代表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問世,影響巨大。他在這本中發(fā)表了自己對于中西文化融合論的看法,對現(xiàn)代人看待中西文化融合現(xiàn)象起到了指引和借鑒作用。
一、梁漱溟與《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正是在當時西方文化不斷進入中國,而中國文化卻“無力對抗”的背景下完成的。從《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梁漱溟先生有三個醒人的觀點。第一,梁漱溟先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孔家文化的眷戀之情。第二,梁漱溟先生將世界文化分成了三大類:積極進取為特點的西方文化、持中調和為特點的中國文化、消極退后為特點的印度文化。第三,將振興世界文化的任務落在了中國的頭上。這三種觀點在學術界也引起了格外的注意。“梁漱溟先生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謂西方文化的特征為‘向前進取’、印度的為‘向后倒退’,中國的為‘調和持中’(大意,非直錄原文)。泛泛地講,當然可以備一說,但嚴格地講起來,橫說吧,每一種里都可能包含此三者的成分;豎說吧,每一種都可能經過此三者所經歷的階段”[1]。還有學者認為“梁漱溟的三大路向說就其根本而言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2]。對于梁漱溟先生提出來的世界文化三大路向說這一觀點上,雖然還存在批判,這種批判也影響到了“世界文化三路向說”是否能夠成立,但梁漱溟先生的這種文化思維是不能因其論斷能否成立而被忽視的。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這樣說道:“我想但使中國民族不至絕亡他一定會對于這新化、故化有一番解決,有一番成就。又恰好這東方化的中堅,孔化是本地出產,佛化是為他獨得。倘然東方化不值一錢固不必論,萬一有些參酌之處,那材料不于中國而誰求”[3]237。并且這種文化的復興,是人生態(tài)度的復興。梁漱溟先生對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尤其是孔家文化,尤為重視,他在書中也用了大量的筆墨講道孔家文化,認為孔家文化是要批判性地拿到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的。梁漱溟對孔家文化有著難解情節(jié),認為孔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實梁漱溟先生還是一個未脫離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束縛的人,他并不認為西方文化是優(yōu)越于中國、印度文化的,只是中國、印度文化成熟過早,不切事宜罷了。西方人所走的第一條路向遲早是要走到盡頭,要轉向第二條路向,第二條路向也遲早走不通,就要走上第三條路向,他認為印度文化才是最最高級。他的這種觀點本身自相矛盾。他在書中前半部分將世界文化分成三大類,后半部分又將這三大類說成是三種階段。就看他說第一路向走不通將最終走向第三階段來看,這就屬于了世界文化三階段范疇中,就與他所說中國與西方文化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交點相背離了。仔細閱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會發(fā)現(xiàn),書中前部分理論與結尾的結論互相矛盾。但梁漱溟在完成《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時也只有二十幾歲,個人閱歷不夠多,處于時代的局限性中,能寫出這樣的著作實屬難能可貴。正如他在第八版自序中也說道自己觀點存在不足的地方:“這本書中關于東西文化的核論與推測尤其不可毀滅之點,縱有許多錯誤、偏頗、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人可資以作進一步的研究”[3]6?!稏|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的出版,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有著深遠影響,他的獨到之處并不是有著怎樣的文化觀點,而是他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史學界,并非非要把一個人的論斷說出個對錯,而是要看這種論斷能否走得更遠,走不遠就加以改之,走得遠就繼續(xù)下去。
二、從《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看東西方文化究竟可不可以融合
秉受東方化的民族不僅僅只有中國,日本、印度、安南、朝鮮、緬甸也屬其中。但日本早早就接受了西方化,一個東方的民族,在東方的土壤里,卻采用著西方化,二化并用,不僅沒發(fā)現(xiàn)有何沖突,反而用得其樂融融,是天資尚淺還是東西二文化都沒有完全領會得到呢?印度、安南、朝鮮、緬甸,還沒來得及采用西方化就被西方給占領了,可以說是在強迫之下采用了西方化。所以說東西融合主要指的就是中國與西方的融合了。中國,唯一東方化的發(fā)源地,在這里也充滿了西方化,對于吸收西方化可以說是有一個過程。起初,我們照搬西洋的科技,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攪亂了東方原有的文化步驟。之后,大家有了更進一步的覺悟,開始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這種改革,也沒有將西方的政治制度安設在中國。最后,大家更有了進一步的覺悟,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無盡的學習,不禁的反問,西方文化究竟哪里優(yōu)于東方呢?西方文化有哪些特點呢?
早稻田哲學教授金子馬治的演講《東西文明之比較》中有扼要的一句答案:“西洋文明是勢能之文明”。民國八年杜威先生的演說也只說西方人是征服自然,東方人是與自然融洽,此即兩文化不同之所在。日本人助譯的美國人鬧克斯的書,他那里邊所談論的西洋人的文明精神,一個是科學,一個是自由。李大釗指出,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梁漱溟先生認為西方化有兩樣特長,一個是科學的方法,一個是人的個性伸展,社會性發(fā)達,即自由。既然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也就是中國文化所不具備的特點。舉幾個例子來看看中西方文化有何不同。中西方的科學精神是有著怎樣不同的體現(xiàn)呢?在醫(yī)學上來講,西醫(yī)是老老實實的指那一件東西,說血就是指人的血液,說氣就是指人的呼吸,而中醫(yī)卻不然,說肝經有病了,也非真是肝病,是指一種現(xiàn)象為肝病耳。對于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xiàn)象上,西方是會用科學去解釋,而中國呢,看到這種現(xiàn)象時,就會想到“雷公”、“電母”,上帝的思想反而在中國了。再看中西方的自由精神是有著怎樣不同的體現(xiàn)呢?嚴尊卑與尚平等為中西兩異的精神。中國“治人者”與“治與人者”是兩個階級,人生出來就已經分出所謂的尊卑了,并且要一直沿著這尊卑的路走下去。例如中國人除一面是皇帝的子民,一面他還是父母的兒女,他父母所屬的東西,他父母怎樣他,都是正常的。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念講的是人對那人的私德,沒有人對社會大家的關系。西方一個人是“治人者”也是“治與人者”,人生來就是平等的,沒有所謂的尊卑。又如西方人成年以后有自己的意愿,不以孝養(yǎng)老子為事業(yè)。西方人的倫理道德講的是人對社會的功德,而且特別重視人對社會的關系。可見,西方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就是科學與“德謨克拉西的精神”。
那是不是我們與西方文化存在不同就意味著我們落后了西方呢?是不是我們就應該與西方相融合呢?梁漱溟先生在書中所說的是,只是我們走的路向不同,即使我們走的再快,也達不到西方所有的,因為目的不同。用以上的論述也可以知道,我們中國與西方在精神與方法上都是不相同的。這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又怎樣能夠融合呢?我們中國人有一點享受一點,而西方人像風一樣向前追求,所得雖多,但可能從未從容安逸地享受過,這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西方人無論做什么都要講究權利義務,法律關系,而中國人不分你我界限,看不到冷漠。這正是梁漱溟先生對于中西文化能否融合的觀點,他把西方人積極向前的狀態(tài)視為后退的,而把印度人消極退后的狀態(tài)視為前進的,只有中國人,持中、調和狀態(tài)才是最完美理想的。對于一個已經理想了的文化,怎還能需要與其他文化融合呢。
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帶來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及東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新內涵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后,在社會上的反響很大,西方人對于梁漱溟的東西文化觀以及哲學思想是給予肯定的,他們認為中國學者已經對本國的文化開始思考探索了。“梁漱溟的文化哲學理論呈現(xiàn)出處于一個新的時代的開端和一個舊時代的結束的過渡性質。他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比較模式,打破了過去以‘體用’學說為代表的舊的‘范式’。另外,他還開創(chuàng)了一個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儒學研究的新境界,將以往膚淺的比較和解釋深入到本體論和人類存在意義的層次。從這一點來看,梁漱溟的一只腳已經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成為這個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4]。雖說,這本書有些觀點還站不住腳,有些矛盾,但學術界依然對梁漱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且其現(xiàn)實意義不能被忽視。它現(xiàn)實意義的一方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永遠不能被拋棄,只是要選擇性的繼承。另一方面,就像梁漱溟先生所說,討論東西方文化融合問題,并不是一個遙遠的問題。就拿到我們現(xiàn)在社會上來看,它仍然是一個熱點。
用今時今日人們的眼光來看,我們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到底可不可以融合?街邊大大小小的西餐廳,生活中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生活中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事物,只要是冠上國外進口的字樣,不管是哪個國,都會被人們看作是極好不過的東西了。這種中西結合的現(xiàn)象已經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在不經意的過程中,人們已經是接受了這種西方文化的介入現(xiàn)象?,F(xiàn)在的中西文化融合現(xiàn)象到處可見,即使是文化碰撞,在碰撞當中也都會出現(xiàn)文化融合,最重要的就是看人們怎樣去選擇了,選擇中國式可以,選擇西式可以,選擇中西結合式可以。中西文化相融合,與其用融合來形容,倒不如賦予一個新的內涵,用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來作用與社會這樣形容更加貼切。但我們肯定不是克隆一個西方在中國,只是吸取西方那種社會科學與科學技術的先進經驗,加以運用與改造,這當然要結合現(xiàn)在的國情與現(xiàn)實的社會?,F(xiàn)在許多學者也都認為,我們中國是要走上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孔教文化,又要有西方自由科學文化的道路。中西文化融合在梁漱溟先生那個年代,會被分得很清楚,中國注重倫理道德,西方注重個人主義,可能因二者注重不同,走不同路線,就被看作不能相互接觸。而放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是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融合了,可能會發(fā)生化學反應,也可能是物理反應,不過這些反應也司空見慣了。東西方文化融合,定是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周谷城.中西文化的交流[J].復旦學報,1986(2).
[2]邵長虎.論梁漱溟的東西文化比較觀[J].哈爾濱學報,2004(3).
[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2.
[4]曹躍明.近代中西文化問題與梁漱溟的文化觀[J].天津社會科學,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