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摘要:城市內澇越來越成為我國現代大城市經常出現的城市病,一場暴雨就可以檢驗一座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排水問題,無論是建設問題還是管理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尋找解決的辦法。本文通過分析形成城市內澇的原因、危害以及新的特點,介紹一些中外的解決內澇的辦法,提出解決城市內澇新的思路和解決城市內澇的一些措施和觀點。
關鍵詞:城市內澇;暴雨;城市排水;地面硬化;土壤滲透;資源利用
一、我國城市內澇的普遍化和危害日益嚴峻
2008年—2010年間,隨著極端天氣多發(fā)頻發(fā),部分城市頻繁遭遇強暴雨襲擊,引發(fā)嚴重城市內澇。發(fā)生內澇的城市中,最大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可能淹沒小轎車排氣管的水深)的多達90%,發(fā)生內澇城市中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內澇似乎已成為我國許多城市遭遇強降雨后的普遍狀態(tài)。
城市內澇不是我國,國外有內澇問題。2007年6月德國首都柏林遭受暴雨襲擊,城市的主要道路已經被雨水淹沒,車輛只能艱難地涉水前進。甚至直到第二天,這些道路的交通仍然沒有恢復。墨西哥城2009年來了場暴雨后全城變成了泥塘。
二、城市內澇的概念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xù)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三、近年來城市內澇新的特點
(一)城市內澇普遍化,尤其是發(fā)展較快的較發(fā)達的大中城市;上海、重慶、南京、武漢、長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積澇成災的報道屢見不鮮,全國62%的城市發(fā)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
(二)危害及損失日益嚴重,不僅給百姓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甚至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害,僅2010年廣州因內澇造成的損失就超過10億元,成了暴雨后現代城市急性病發(fā)作。
(三)城市內澇區(qū)域擴大,從發(fā)生的區(qū)域來看,以前主要發(fā)生在一些沿海地勢比較低的地區(qū),現在內陸城市也經常發(fā)生。
(四)城市的某些特定地點的發(fā)生率較高,例如立交橋、地下車庫。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排水內澇方面也出現許多新問題。
(五)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雨水形成的地表徑流被污染成為一個嚴重問題。雨水落到城市的硬化地面上,會被生活垃圾、汽車尾氣排放物、油脂、重金屬、農藥等臟東西污染,其中甚至包括致癌物,如果往地下管網排,往河流中走,會形成很大的污水排放,嚴重影響到河流水質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大量雨水被排走也會導致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補給,造成缺水。
四、為什么我國城市內澇越來越多?本人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極端氣候是導致城市內澇的直接原因,近年我國極端惡劣天氣頻發(fā)
近年,我國極端天氣多發(fā)頻發(fā),極端天氣的形成,雨水集中,水量大,短時間降水較大,降水區(qū)域面積較大,是城市內澇的直接原因。如北京“2004.7.10”暴雨、上?!?005.8.25”暴雨。
(二)管道建設方面的原因
城市雨水管帶與地面建設相比,城市排水系統(tǒng)建設明顯滯后,造成嚴重“腸梗阻”,是雨水管網出現的問題,造成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現在國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有的地方排水設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統(tǒng)建設滯后是造成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城市建設加快,缺乏科學規(guī)劃
中國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原有的水塘、湖泊、自然綠地減少,收集到的雨水越多,排水管道城市建設就像在攤大餅,道路、建筑物不斷延伸,道路寬了,馬路成了雨水收集系統(tǒng),道路越寬闊,建筑物收集到的雨水排到雨水管網上,增加了雨水在道路上的蓄積量。道路周圍的景觀綠地都高于路面,雨水就會從綠化帶流到路面直至雨水管道,增加雨水的匯集量,一旦城市遭遇強暴雨襲擊,突然倍增的洪水無法通過雨水管道流走,當然會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間成“河流”,廣場立即變“湖泊”,在低洼地帶的居民區(qū)、工廠等,隨之成了澤國。
(四)道路硬化是直接原因
城市的發(fā)展加快,城市綠化面積的顯著減少,原來可以滲水的地面都變成不滲水的水泥地了,土地不能很好的吸收雨水和儲存雨水,越來越多的雨水都集中到馬路上來,地下的排水設施承受不了巨大的排水壓力造成內澇。
五、我國雨水管道的現狀
(一)大部分雨水管網直接將收集的雨水迅速排往河道。道路上都有雨水篦、雨水檢查井,地下有雨水管,一旦下雨,道路上的雨水都進入雨水管道,通過管道排到河中。由于城市擴大,城市雨水管網加長,中間建有很多雨水泵站。
(二)普遍存在雨水、污水管道不分流的情況,像中國的大部分城市排水設施還是比較落后的,都是雨污不分,大量的雨水進入污水管道,老城區(qū)還用老管網,原有的設施已無法承擔起現在的責任。
(三)管道建設標準低,我國城市排水管道設計標準一般為1~3年一遇,重要地區(qū)為3~5年一遇,特別重要的地區(qū)為5~10年,實際大部分地區(qū)是按最低標準1年一遇的標準來設計,這個排水系統(tǒng)標準早已不適應現在的城市發(fā)展了。
六、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探討性意見
(一)提高對內澇災難的認識
加大對城市內澇方面的研究,制定科學的雨水排水管道設計標準,完善城市建設規(guī)劃的制度和法律,設立利用雨水的規(guī)范。
(二)作好區(qū)域控制,做好城市規(guī)劃
在制定城市規(guī)劃時,不能因為城市開發(fā)而犧牲公園、綠地、水體,要強調綠色城市化。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的低地勢區(qū),大面積保留天然植被地帶。大雨時,天然植被能大量吸收降雨。雨水管道的作用主要是將雨水引入河流、湖泊和蓄水池,在地勢低洼容易積水的路段沿途建儲水設施,利用池塘或濕地吸納一個地區(qū)的雨水,這有利減少內澇,等下完雨再進行二次排水,它利用技術和工程手段降低雨水從天空到河流的速度,用小湖泊等設施防止暴雨期間地表水過快地集中涌入排水管線。
(三)提高排水管道設計標準
對新區(qū)建設時提高排水管道的設計標準,對現有排水系統(tǒng)進行改造,對設計標準低,雨污不分的管道進行改造,逐步提高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已是必然趨勢,加強管網的護理,保證管道暢通。解決雨水與污水分流,別讓污水流到馬路上,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同時加強城市排澇系統(tǒng)的管理和維護,在地面上設置的大型雨水排放井口應盡量保持開放狀況以隨時排出暴雨積水,保證管道暢通。
(四)打通硬化道路、停車地面與綠地之間的通道,降低人工綠地的高度
多鋪透水地面,使降雨直接滲入地下。鋪地方法有使用高承載無砂混凝土鋪地、孔型鋪地、礫石鋪地、磚塊或石塊留縫式鋪地、透水磚鋪地、網格鋪地等,城市中可改造為透水地面的區(qū)域包括易發(fā)生積水的機動車道路地段、步行道、廣場、停車場、工地、社區(qū)、學校、運動場等。
(五)在道路旁、停車場邊、樓房的近處,設計露天低地或排洪溝,以利迅速排水。
雨水可匯集形成景觀湖水,也可通過滲透,進入地下水層。
(六)在立交橋的擋板上多開直排雨水孔,這能減少立交橋面積水,也能避免橋面積水匯集到下橋處的低地,形成積水,阻礙交通,立交橋泵站應有足夠的儲存和排水能力。
(七)強化雨水為就地消化和利用意識
新的開發(fā)區(qū)域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并制定了詳盡的城市內澇防范、治理措施所有新開發(fā)區(qū)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新開發(fā)和重新開發(fā)項目都要確保盡可能將地表水保留在其源頭,方法是建設滲水坑、滲水步道以及進行屋頂綠化。
制定雨水利用和處理規(guī)范,原則是就地儲存消化,將雨水資源化、或是化害為利,將雨水利用起來,建立蓄水系統(tǒng),如屋頂蓄水和由滲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tǒng)。
(八)建立城市極端氣候預警系統(tǒng)和內澇應急措施
1.強降雨預警系統(tǒng)可及時通報降雨情況,及時發(fā)布道路積水情況,使地方當局和公用事業(yè)公司、民眾獲得更有用的信息來應對地表水造成的災害,做出相應的反應,把內澇對當地公路網等運輸系統(tǒng)及相關服務的影響降至最低限度。
2.對已經形成內澇的區(qū)域采取緊急措施,增加應急人員,進行車輛人員疏導、救助,及時疏通排水系統(tǒng),避免人員和財產損失。
七、結束語
以前我國城市沒有發(fā)生如此普遍和嚴重的內澇,很大因素是因為暴雨被自然吸收和消化了而人類沒有感覺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又引發(fā)關于雨水新的課題,需要我們用新的思路對待大自然賜予的甘霖,讓雨水造福人類,使你我所在的城市更適宜人類居住。不要再讓雨水把道路變成了江河,把街區(qū)變成了湖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