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
摘要:在日本,有關妖怪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日本歷史??梢哉f,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妖怪文化作為日本民俗的一部分,從另一角度體現了日本的國民性和日本人的特殊心理特性。在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日本妖怪文化也對現代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的妖怪不同于其他國家所謂的“妖怪”,其妖怪文化也具有獨特的日本特性。
關鍵詞:妖怪文化;獨特;兩面性;發(fā)展
一、日本妖怪的定義
妖怪的產生起初是出于對自然、動物的敬畏之心,人們把自己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控制的力量統統稱為妖怪。日本是個 水域文化國家,所以很多傳說和水有關,比如豆子婆婆,就是用篩子在水中撈人來吃的妖精;橋女則是為情投水自盡的女鬼;而活躍于江河之中的河童,其原型很可 能是一種兇猛的淡水鱷魚。 所謂妖怪,在日語字典上解釋為人類智慧不能解釋的奇怪的現象或者異樣的物體。日本傳統的民間信仰認為,超出人類理解奇怪、異常的現象或因此引起的,具有非日常的不可思議的力量的事物,都被稱之為妖怪或者魔物、怪物。
根據日本學者諏訪春雄的研究, 日本人心目中的“異類”大致有兩種: 一是生前曾是人類的“幽靈”; 一是本身就屬于“非人”的“妖怪”。前者源于對死去祖先的敬畏, 也就是“祖靈信仰”; 后者則來自各民族較為普遍的一種“萬物有靈”的觀念, 諏訪春雄稱之為“自然神信仰”。
據說因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巫師——陰陽師。這個職務的尊貴在平 安時代達到高峰,因為這個時候日本國內社會動蕩、人心不安,統治階層沒有解決的辦法,于是把種種問題歸結于神鬼。因此,人們在生活中不免小心翼翼,唯恐觸 犯某種禁忌招致鬼神報復。當時的陰陽師權力極大,天皇和大將軍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他們的干涉,今天日本文化中的各種禁忌,大體就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
到了江戶時代,商業(yè)手工業(yè)繁榮,人們不用光靠老天爺賞飯吃了。于是妖怪們也搖身一 變,成了住在各種物品道具里的精靈。最有名的是《百鬼夜行繪卷》,描畫了琵琶、傘、木魚、鍋等各種舊物品因為要被人們丟棄,一怒之下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妖怪 半夜出來游的場景。此畫被譽為日本妖怪畫的鼻祖。妖怪”一詞在江戶時代才由中國傳入日本,在此之前,日語里皆以“化物”或“物怪”稱之。日本是號稱有八百萬津國神團的國度,妖怪數量多到令人汗毛直豎。抱持著“萬物皆有靈”的宗教觀,日本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xiāng)村、甚至每一條街道,以及大到廟宇樓閣、小到鍋碗瓢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神明與魔物。如此眾多的妖怪,正是長久以來潛藏在日本人內心深處的神秘主義傾向的具體呈現。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異界生物一起構成了日本光怪陸離、眾說紛紜的妖怪世界。
二、日本妖怪文化發(fā)展史
遠古洪荒時代,人們的生存空間狹小,白天,必須面對野獸環(huán)伺、危機四伏的叢林和原野;每當夜幕降臨,無邊無際的黑暗又將人們吞沒。人們在種種未知中,對抗著隱藏于自然界背后看不見的神秘力量。這一外在條件的促發(fā),孕育了妖怪傳說滋長的先天環(huán)境。
日本,又是一個多山面海的國家,地理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頻發(fā)。對于大自然破壞與創(chuàng)造力量的恐懼,弱小的人類必然產生敬畏之心。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控制的力量,已經超越了人類常識所能理解的范疇,可這總得有個說法吧?諸神由此誕生。然而對超自然偉力的敬仰,總是帶有兩面性。光明的、善意的、溫暖的力量,人們敬之為“神”;但那些黑暗的、恐怖的、詭異的惡之力量,又如何解釋呢?人心巨大的妄念聚集之處,妖怪們登場了。
早期的原始神話和怪談,伴隨著先民質樸的生活,顯得率真、坦蕩,并無機巧與花樣百出。綿延進入封建時代后,日本的社會型態(tài)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鄉(xiāng)農野老們閑暇之余,圍坐在田間地頭,將祖輩留下來的幻想傳說當成枯燥生活的調劑品,各自在口頭進行著添油加醋的再創(chuàng)作,一個個糅合著泥土韻味的民間故事就這樣生成了。妖怪的主題自然是其中的大熱門。人們嘗試著,以各種妖怪的想象,來解讀未知的事物,把不可解的現象加以合理化,千奇百怪的妖怪傳說使這個民族奔涌著幻化無常的鮮活血液。
從此,妖怪如影隨形,由民間的口耳相傳開始發(fā)軔,在東方島國的每一個角落里生根、開花、結果,大規(guī)模、長時間地占據了日本文化舞臺的重要一角。伴隨著對靈異事物探索的好奇心,源源不絕的妖怪被“發(fā)明”了出來,也有眾多源于中國的“進口貨”被引進來,更有一大幫創(chuàng)造好手們杜撰出新的各式妖怪。妖怪越來越多,它們的身影從古代的民間傳奇、浮世繪,到當今的影視、動漫和游戲,風生水起、大行其道,終于演變成為一種文化風潮。
妖怪在日本文化領域的全方位滲透,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于日常生活里都離不開與之相關的俗語引用。比方傳說中河童愛吃黃瓜,因此海苔卷黃瓜這道菜,就叫做“河童卷”;家里如果娶了個特別厲害的惡媳婦,就稱做“鬼嫁”;說人生了個“天狗鼻子”,那是在批評人家驕傲自滿;如果說“鬼生霍亂”,是指英雄也怕病來磨;“把鬼蘸了醋吃”,則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同義語。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日本妖怪電影起初都以文學名著為底本進行改編,怪談文學濫觴的《怪談》,在1964年由小林正樹搬上大銀幕,堪稱思想內容真正深刻的妖怪電影。影片從小泉八云撰寫的靈異故事中選取四則,四個故事表面看上去毫無關聯,內里卻都表達了“信任與背叛”這一人類亙古不變的道德困境。全片充滿了超現實主義的敘述,處處滲透出陰暗詭異的美,對白抒情細膩、場景也極盡幽美,上映后大獲好評,被贊賞為“精致的恐怖”!
另一由名著改編的妖怪電影,是著名的《雨月物語》,由溝口健二導演。這是一部具有強烈東方審美色彩的影片,截取上田秋成原著中“蛇性之淫”和“淺芒宿驛”兩個故事進行演繹。影片透過名攝影師宮川一夫的巧手,將故事發(fā)生的舞臺“幽靈豪宅”營造出一種朦朧而又金碧輝煌的氣氛。攝影機以俯瞰的角度取景,人物走位又采用“能劇”的舉止形式,加上歌舞伎、音樂之配合,神秘幽玄的怪談世界躍然于光影之間。本片因為精彩的意境塑造而受到高度贊賞,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銀獅獎。
“萬物有靈”是日本鬼怪電影中常見的題材。傳說中的貍貓、河童、雪女等神怪,都曾經不止一次出現在銀幕上。黑澤明導演的《夢》,出現了“狐貍嫁女”、“櫻桃祭”、“雪女”、“復活的兵士”等短篇故事,充滿了志怪的氣氛,將民間傳說、鬼魂之說和現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共冶于一爐,傳達了黑澤明對日本文化崩潰的焦慮和警世的寓言。
三、結語
總之,妖怪已成為日本文化中的獨特文化,在日本人看來無論哪里都存在著妖怪,這與其土生土長的神道教中的“萬物有理論”息息相關,如果不理解日本的妖怪文化,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日本文化。日本妖怪文化的魅力不僅是刺激和恐怖,它折射的仍然是人類自身的影子,通過妖怪,日本人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無論妖怪是否真的存在于現實,但它又確實存在于電影、小說、漫畫等,存在于日本人的內心,占據著日本現代的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1][日]諏訪春雄著,黃強譯,日本的幽靈[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第21- 25頁。
[2]周作人著,周作人論日本[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5頁
[3]李婷著,淺析日本妖怪文化[J],知識經濟,2009(2)。
[4]王茹辛著,日本文化中的“異類形象”淺論[J],文化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