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323文獻標識碼:A
摘要:日本資源匱乏,因此環(huán)保意識非常強,稱得上是一個環(huán)保大國。中國人口基數大,生活垃圾以每年1.3億噸的速度在遞增,處理垃圾迫在眉睫。在環(huán)保方面,中國可以借鑒日本的方法,控制垃圾數量,循環(huán)利用。本文是通過對日本垃圾分類的標準,背景及原因作出分析,希望從中得到對我國有用的啟示。
關鍵詞:垃圾分類;循環(huán)利用;啟示
中國正在開展各色各樣的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活動。在中國的大街上,單個的垃圾桶漸漸被“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類垃圾桶取代。想要再細分,一定會讓人覺得鉆牛角尖,過分操心。然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垃圾分類早已十分細致,垃圾分類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了習慣,后期的循環(huán)使用率也越來越高,帶給國民更好的環(huán)境。遙遙相望的兩個國家,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
一、日本垃圾分類的標準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很平常的事情,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垃圾分類標準。垃圾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扇祭耸2耸o堖@樣的廚房垃圾,一些不能再循環(huán)利用的紙制品,寵物糞便,木屑等。而不可燃垃圾分為砂鍋陶瓷,電吹風等小型電器,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些耐熱玻璃和保溫瓶也被歸類在不可燃垃圾一類。
2.塑料的分類。塑料又分為塑料瓶類、可回收塑料和其他塑料。塑料瓶類,一聽便知,一些裝過飲料、調味料、清洗劑的塑料瓶,一定是歸到這一類的。而可回收塑料又包括了泡面袋子、塑料袋、網袋、牙膏外殼等。最后是其他塑料,以上沒有提到的錄像帶,CD及盒子,海綿,拖鞋類,都可以視為其他塑料處理。光看塑料的分類,就已經比較復雜了。
3.資源垃圾。能再生的紙類(如報紙),布類,金屬,玻璃,都是資源垃圾。在處理的時候,報紙等物品還需要用繩子捆在一起,硬紙箱需要折疊好,以便運輸進入下一步循環(huán)利用。
4.有害垃圾。水銀,熒光棒,干電池,所有對人體有害,對土壤造成污染,對環(huán)境不利的物品都需要裝入垃圾袋再扔掉。
5.大型垃圾。就是中國的家電回收。不同于中國的是,日本有相應的家電回收法作為支撐,管理十分嚴密。并且大型垃圾的回收需要電話預約,還需要支付“處理費”,和中國垃圾回收的現狀截然相反。
二、日本垃圾分類的特點
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產量只有410公斤,為世界最低。日本垃圾分類有一些顯著的特點。歸納一下可以分為三類:
1.分類細致。從垃圾分類標準就能看出,日本的垃圾分類是十分細致的。不僅每一個項目下都有子項目,并且標注說明得十分清楚,可以很容易判別自己要處理的屬于哪一種垃圾。在日本橫濱,更是把垃圾分為十大類,并向群眾發(fā)放了一本垃圾分類手冊,共27頁518項條款,其中包括了許多詳盡的說明:一只襪子屬于可燃物,一雙沒有穿破的襪子屬于舊衣料。而德島縣的勝町更是把垃圾細分到44類。可以看出,每個省都有嚴格的標準,一遍垃圾回收后再處理。細致的前期工作為后期的再利用埋下了鋪墊,是后期工作開展得更為方便、順利。
2.制度完善。日本早在1970年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1990年的《紙張制造業(yè)自主限定方針》,1991年的《再生資源使用促進法》,1995年的《關于促進容器包裝分類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律》;1998年的《特定家庭用電器再商業(yè)化法》等等。
3.管理到位。從垃圾收集頻次都能看出管理者的精心安排。大部分日本社區(qū)都會設置一拍的分類垃圾箱,上面清楚地標注了應該扔什么垃圾。沒有設置垃圾箱的垃圾,需要參照社區(qū)制定好的時間表將相應垃圾放到特定地點,有專門負責運走的人。我們可以看一張時間表:
4.人人自覺
垃圾分類已經深刻介入了日本百姓的生活。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日本的教育也加入了垃圾分類的課程。孩子們從小就從學校和家長那里接受正確的垃圾分類教育;如果不按規(guī)定扔垃圾,就像隨地涂炭一樣會遭受周圍輿論的壓力,政府也會派人來找上門進行教育;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而書本雜志要捆緊,人們的自覺也促進了這個國家成功推行垃圾分類的相關規(guī)定。
三、對中國的啟示
在當今的中國,垃圾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fā)展中不可回避的議題。由于我國城鎮(zhèn)生活垃圾大都沒有進行分類收集,生活垃圾的特性呈現多成分和多形態(tài)、高水分、高揮發(fā)分、低熱值、低固定碳的特點,給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帶來一系列難題,造成我國目前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以填埋為主。
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最有效途徑。我國城市垃圾分類收集的重點和難點是對可實行生物降解的有機垃圾(如廚余垃圾)單獨收集,建議在一些有條件的城市進行家庭干濕垃圾分類收集和單位餐廚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取到經驗后推廣。
1.制定政策。目前,中國關于垃圾分類的法律條文較少。想要全面地管理好垃圾分類,必須要“有法可循”。如果垃圾沒有分類,使回收部門無法接納,環(huán)衛(wèi)部門應有對其罰款的權利。垃圾回收費可以由垃圾的制造者來負擔一部分,以解決源頭分類和回收費用的問題。垃圾產量越大,所付的費用越高。法的作用不僅在于約束制造垃圾者,而且在于幫助回收處理垃圾的產業(yè)。
2.加強宣傳。在開展垃圾分類的初期,宣傳工作的到位是最主要的。從大中小學生開始宣傳,從高素質人群開始,以點帶面進行推廣。拓展媒體宣傳渠道,利用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平臺,在學校和社區(qū)利用宣傳窗,通過公益廣告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3.制定循環(huán)體系。合理科學地設置分類投放的垃圾箱,在城鄉(xiāng)進行合理地布局,在垃圾箱顯眼位置標注投放的應為哪一類垃圾,根據垃圾分類的標準設置相應數量的垃圾箱。加大垃圾分類的資金投入,投放終端處理的設施建設。
合理配置垃圾車和管理人員,根據各種不同類型的垃圾和收運頻次及處理流向等設置專用的收運車輛,保證垃圾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合理地錯開回收時間,避免垃圾混收。做到垃圾混收后的循環(huán)利用,可以尋找合作的廠家,將相應垃圾投入到重新循環(huán)利用的生產線上,最大限度地再生產。產品制造商動員起來,在產品上標注該產品在使用后進行垃圾回收時應屬于哪一種分類,減小群眾判斷的難度,使居民更愿意配合垃圾分類。
4.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從省、市、縣,再到街道,協調好各種垃圾的運輸管理和進入再循環(huán)系統。教育局、市容環(huán)衛(wèi)、園林、市政,相關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加強協調發(fā)揮優(yōu)勢,推動垃圾分類的進行。
垃圾分類正成為一種潮流,我們的生活好了,我們更應勤儉節(jié)約,廢物利用。我們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同時,我們更應是治理者。每個人都應通過垃圾分類來戰(zhàn)勝垃圾公害。從日本的垃圾分類中,我們可以借鑒到許多方法,以此作為中國垃圾分類的基礎。中國在宣傳教育、建立法規(guī)等環(huán)節(jié)仍需加強,各民間組織、社會力量也要執(zhí)行推動作用,政府行使制定法規(guī)、行使管理功能,將垃圾分類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造福民眾。
作者簡介:籍二瑞(1977-),女,山西省太谷人,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本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