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到應用主導型階段,世界大學城網絡教學空間應運而生。在世界大學城用戶空間開展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時性和全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教育公平。旨在探索基于世界大學城用戶空間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途徑,主要包括觀念上的革新和實踐上的轉變,具體而言,就是要更新信息化的發(fā)展理念,變革教學模式,整合教學資源,提升自身能力。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網絡教學空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1-0087-02
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至今,已進入以應用為主導的階段。在教學硬件形式有了本質性變化之后,管理過程的網絡化將使學生能更為便捷地獲得服務。更重要的是,課程內容呈現(xiàn)形式的網絡化以及大量高質量網絡資源獲取的便利性使學習內容得以大大擴充并更具彈性,師生溝通頻率因為網絡而大大提高。未來,超大型數據庫(如職業(yè)標準數據庫、大學專業(yè)設置數據庫)及相關檢索手段的建立能使人們完成許多以往無法想象的教育任務。網絡化的低費用與獲取的便利性將使這種非常專業(yè)化的教育服務得以普及。[1]
以“打造全球一體化遠程教育互助平臺”為目的的世界大學城以及大學城師生個人空間,就是應用主導型的教育信息化催生的一個巨大的學習載體、工具、平臺和窗口,必將帶動教與學方式的深刻變革。在這場新的教育教學革命的浪潮中,思政課的教學改革需乘勢而上,搶占先機。
一、世界大學城網絡教學空間對于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意義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筆者認為,相較于專業(yè)課強調專業(yè)技能的傳授,思政課更側重于“傳道”和“解惑”,即指點學生發(fā)展的道路和方向,傳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理論體系,為學生解答人生歷程中的困惑等。鑒于此,思政課必須特別注重師生的溝通交流,且這種交流與溝通還必須具有即時性、全程性。然而,由于教育資源的限制,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手段下,師生在有限的課堂中進行交流互動,性格外向的學生得到的交流機會相對較多,這就使得學生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很不均衡。而大學較為開放的管理方式,導致下課后就見不到教師,無法即時、充分地發(fā)揮傳道、解惑的作用。思政課開設的時間大多不長,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開設一個學年,“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開設一個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程開設的時間更短。課程一結束,師生聯(lián)系大多自然中斷,無法保證教育的全程性。
世界大學城這一網絡學習平臺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得師生在下課后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大大拓寬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可以隨時傳道、授業(yè)、解惑。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利用世界大學城的個人空間,學生可以有更多途徑與教師進行交流,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教師也可以利用個人空間因材施教,真正實現(xiàn)“有教無類”。師生在大學城建有個人空間,即使課程結束后,還可以利用空間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傳道、解惑便有了可持續(xù)性,確保了教育的全程影響。
二、應對世界大學城網絡教學空間的思政課教學改革
在應用主導型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互聯(lián)網技術深入滲透到教育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教育信息化也意味著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教育形態(tài)?;ヂ?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未來的學習方式必然發(fā)展為“自主的學習、自由的學習、自信的學習”,[2]世界大學城網絡教學空間將成為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會話交流。這一趨勢必然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產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觀念的革新和實踐的轉變方面。
1.觀念的革新
隱于人們頭腦中的對事物的基本假定、信仰,對人們的行為起著最直接、最根本的推動作用。因此,觀念革新在改革中往往是首當其沖的。思政課教師必須不斷擺脫傳統(tǒng)理念的束縛,更新信息化發(fā)展理念。
在傳統(tǒng)理念中,把信息化狹隘地理解為一種教學技術,一種呈現(xiàn)課程內容的手段,是教師講授的輔助手段。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到應用主導型階段,其所應面向的是包含課程教學資源獲取、課程內容呈現(xiàn)、學生評價與師生互動、學生管理、學生生涯發(fā)展與就業(yè)、學生實踐機會獲取在內的完整的教育領域。電腦的主要功能將不再局限于編輯文本、繪圖和制作課件,而是用來提供或獲取方便、快捷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因此,思政課教師應預見到教育信息化的深遠影響,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為學生提供即時性的、全過程的優(yōu)質教育服務。
2.實踐的轉變
觀念的革新固然重要,但它對事物的發(fā)展只是起到了潛在的推動作用,只有把它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才顯改革成效。因此,變革教學模式,整合教育資源,提升自身能力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1)變革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huán)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教學活動進程即教學過程,包含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個要素。在傳統(tǒng)的模式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應用主導型的教育信息化呈現(xiàn)出以用戶為中心、信息海量高速、自媒體等特點,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出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的趨勢。由此,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恰好契合了教育信息化的多種特性,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3]因此,在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學空間里,思政課須構建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yōu)橥ㄟ^師生對話、問題探究、協(xié)商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交互式學習過程?;ヂ?lián)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教學評價則由以定量分析為主、強調結果的評價轉變?yōu)椴捎枚ㄐ耘c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
(2)整合教育資源。應用主導型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實現(xiàn)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較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使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革。世界大學城的教師個人空間就是一個能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完美整合的載體。教師應充分開發(fā)與挖掘個人空間功能,使其至少具備資源儲備、開放式學習、開放式教學、交流展示、學術研究及文化傳播等六大主要功能。[4]
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師個人空間建設應注重團隊協(xié)作、發(fā)揮特長,實現(xiàn)集約發(fā)展。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基礎”部分專業(yè)性較強,可以與法律專業(yè)教師分工合作,還可以鏈接外校法律專業(yè)教師空間,以方便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此外,思政課教師個人空間建設應著力發(fā)揮“交流群組”的功能,通過群組進行“話題討論”“答疑解惑”“遞交作業(yè)”等。對于性格較內向的學生,要充分發(fā)揮“私信”“留言”等功能,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關心。如此,可更好地完成“傳道”“解惑”的使命。
(3)提升自身能力。應用主導型的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對基于互聯(lián)網的空間教學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要求,思政課教師要主動迎接信息化的挑戰(zhàn),提升自身能力。一是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網絡是巨大的資源庫,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緊貼時代脈搏,密切聯(lián)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才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必須注重知識結構的更新,掌握學科最新動態(tài),始終站在新的高度引導學生。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ヂ?lián)網是當今信息量最大、最全面、傳播速度最快、覆蓋面最廣的信息載體,而浩瀚的信息資源往往良莠不齊。思政課教師應具備接收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并能準確、迅速地處理信息,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分類、儲存和檢索,始終站在正確的方向引導學生。三是運用世界大學城教學空間的能力。以互助互學為核心理念的世界大學城為師生搭建了一個師生交互、資源共享的平臺和終身學習的空間。[5]利用世界大學城教學空間,思政課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如用連環(huán)設問的形式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通過交流群組、留言、評論、私信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引發(fā)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層次思考,實現(xiàn)對學生深入、全過程的影響。個人空間是學生學習情況的記錄,教師要經常瀏覽學生個人空間,關注學生動態(tài),對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及時予以幫助和指導,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及時修訂教學內容,并通過個人空間實現(xiàn)對學生的動態(tài)評價。
參考文獻:
[1]徐國慶.中美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比較研究[J].教育科學,
2011,27(2):80-84.
[2]劉洪宇.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學空間——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平臺[DB/OL].[2011-11-20].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231326.
[3]崔錦萍.基于建構主義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4(4):71-72.
[4]陳鴻俊.論世界大學城教師個人空間的六大功能[DB/OL].[2011-12-17].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3493754.
[5]余克泉.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院長話題”亮相大學城[DB/OL].[2011-12-06].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3018967.
(責任編輯: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