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新課標中有許多案例教學,但高中學生區(qū)域地理知識非常缺乏,要使案例教學能順利進行,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滲透區(qū)域地理知識、強化讀圖方法,從而提高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區(qū)域地理;知識滲透;讀圖方法
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即將出臺,這表明人才選拔制度改革腳步已經開啟,素質教育將會更加得到重視。那高中地理的教學考試將會怎么改?我們拭目以待,但我相信一定會加大區(qū)域地理知識的滲透和掌握,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發(fā)展等問題為重點”,但在教學中所有的地理現象與地理規(guī)律都必須以具體的區(qū)域地理為載體。而實際上,初中階段學生大多認為地理中考不考,視其為副課,對其學習不夠重視,從而導致學生對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內容基本沒有多少掌握,沒有為高中地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區(qū)域地理知識缺乏
1.區(qū)域空間概念未建立
如在講氣候和洋流時,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大陸東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大陸西岸。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中低緯海區(qū)北半球是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墒菍W生根本分不清大陸東、西岸和大洋東、西岸所指的位置,甚至把其混為一談,也不知道中低緯度的位置范圍,因此區(qū)域空間概念沒有建立起來。
2.區(qū)域地理知識太缺乏
學生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嚴重缺乏。例如,在講亞洲的水稻種植業(yè)時,該農業(yè)類型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qū)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可是學生不知道東亞和南亞在什么地方。對于一些地方的具體位置更是找不到,也說不清。如講地球自轉的時候,緯度越高,自轉的線速度越小,如比較甘肅酒泉和四川西昌兩個地方的自轉線速度大小時,學生無法判斷,原因是不知道我國這兩省區(qū)緯度的高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使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正常進行,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必須在教學中滲透區(qū)域地理知識。
二、滲透補充區(qū)域地理知識
1.作為學習基礎的知識
區(qū)域地理基礎知識繁雜,要求記憶的內容較多,由于課時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部分知識和技能是學習地理的基礎。如學必修I第一章地球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時,“地球、地圖”等內容是學習的瓶頸,因此在本節(jié)教學前需要給學生補充經緯網、時區(qū)的劃分,地圖三要素等基礎知識,要求學生學會并掌握閱讀地圖的基本方法與技能。
2.作為練習中出現的知識
有些重要內容高中課本沒有提及,但在練習題中反復出現。例如一些常見地名重慶與武漢等城市形成和發(fā)展的區(qū)位、南北方分界線及發(fā)展農業(yè)的優(yōu)缺點、東北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的限制性因素等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可在平時指導練習的過程中簡單補充,最好能落實在合適的地圖上,為學業(yè)水平測試及高考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三、建立地理空間概念與聯系
1.建立空間概念
在學習了地圖的三要素及讀圖的方法之后,首先經過練習,如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指向標地圖的判讀,學生對于判斷方向、相對位置應該較熟悉了,明確任何地理事物的位置都相對于其他地理事物而存在。如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相對于亞洲、太平洋而言;緯度是相對于赤道而言,經度是相對于本初子午線而言。之后在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從易到難,從中國地理到世界地理,日積月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建立起空間的概念。
2.闡明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會和其他周邊事物之間有直接或間接上的聯系。在空間上會存在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關系。如黃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由于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當地植被覆蓋率低且破壞嚴重,一遇暴雨,河流攜帶大量的泥沙在黃河下游沉積,使下游河床逐漸抬高,形成“地上河”。由此黃河中游與下游是通過河流泥沙聯系起來的,這種空間聯系使地理環(huán)境具有整體性。
四、培養(yǎng)讀圖、用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特色語言,讀圖即是獲取信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學地理技能培養(yǎng)的重點,也是學生實現終生學習的必備條件。
1.讀圖——獲取有用信息
讀圖方法是要先讀圖名、圖例、比例尺、指向標或經緯網,然后再在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適時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讀圖,抓住圖的要點內容,使讀圖更有針對性,學生更易集中精力思考。如講西電東送的三路通道時,可讓學生思考:“各條通道分別輸送的是以什么能源為主的能源?”學生就會思考能源輸出地的能源類型及該種能源豐富的原因。
2.用圖——解決地理問題
用圖是我們讀圖的根本目標。如在學習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fā)時,教材是以田納西河流域為例的,先分析該流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況,學習時,除了教材的給的流域位置圖之外,教師應該準備該流域的地形剖面圖和氣溫降水圖,利用這些圖,讓學生學會分析這樣的地形和氣候對流域產生的影響有哪些?(提示:從資源、災害、航運等方面思考)學生就會從圖中分析出水能豐富、洪澇災害多發(fā),但航運條件好。對于不利條件和問題應該治理,有利條件應該開發(fā)利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引導學生“挖掘”地圖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應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區(qū)域地理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于區(qū)域地理知識的滲透是非常必要的,學好區(qū)域地理可以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完整,也可使學生具備最起碼的地理素養(yǎng),成為合格的中學生。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