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學課程的改革,是一場上至大學、下到小學全面性的改革。尤其是對于小學的改革更為透徹。那么,響應新課程標準中新理念的號召,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對于小學的課程開設也進行了開放性的調(diào)整。在語文、數(shù)學這些傳統(tǒng)的課程上又增加了小學品德與社會這樣的開放性學科。讓學生從開始識字、算數(shù)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學生對某些科學現(xiàn)象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理論與實際;結合
多元化的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給學生帶來了別樣于語文、數(shù)學這些學科更具有魅力的文化視野。讓學生的思想與品德不斷受到陶冶的情況下,也能夠見識到社會科學的奇特與美妙之處。那么到底如何進行教學才能既不影響學生其他學科的成績,又能使學生各個方面齊頭并進,綜合能力上升。其中高效地進行這門課程必然是離不開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那么以下是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教學的具體探討。
一、認識到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這門課程的特點
1.綜合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這門課程,它不像語文、數(shù)學具有針對性,它是一門包羅萬象、內(nèi)容非常廣泛的學科,可以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來形容這門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每一課時的設置都有一定的教學目的。例如,根據(jù)所給材料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自己擅長的手工,這一課時的設置就是想通過這門綜合性較高的學科對于學生動手能力起到鍛煉的作用。又如,像幫助爸爸媽媽干家務這樣的主題,不僅僅能夠鍛煉學生自己獨立的能力,其中最為本質(zhì)的目的還是想通過幫助父母的行動來培養(yǎng)學生懂得理解父母對自己養(yǎng)育之恩。這門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各個方面都有著促進作用,所以,極強的綜合性就是這門學科的最大的特點。
2.開放性
傳統(tǒng)的小學教學只將學生束縛在無限的運算和不斷的認字之上,品德與社會學科恰好彌補了這兩門學科的缺陷。它緊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特點,利用開放這一特點將學生的視野打開,讓學生領略到其他角度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想要在這個學科上收獲到豐碩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采取一些開放性的手段來為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增添一些活力,才會吸引學生的眼球。例如,教材中“感受長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延伸課外活動,將這一主題真正開放,讓學生從學習生活中的不同角度來感受自己長大的這個過程。教師應該大膽地通過這樣開放性的課程來拓寬教學渠道,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這門課程的教與學中。
3.實踐性
品德與社會學科這門課程的開設最具有突破性的一個特點就是敢于將小學生推向?qū)嶋H的操作中,真正地將“實踐”二字實施到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的課堂中。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視“理論源于實踐”這一真理,所以,應社會發(fā)展要求,從小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各個方面實踐性的人才,讓學生通過這門課程能夠真正接觸到科學奇妙變化之處。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教師應該注重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并且以教材中所編排的內(nèi)容為主線,以實踐輔助教學,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制訂一套切合小學生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案真正讓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獲得鍛煉。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自己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理解去觀察、聆聽、欣賞,真正達到開闊眼界的目的。
二、依據(jù)教材、學生等特點選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
1.根據(jù)學生年齡的特點,采用鼓勵式教學方式
小學生對事物的見解以及生活經(jīng)驗還處于一個比較淺顯的位置,那么根據(jù)這個年齡特點的學生,教師在進行這一學科的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多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多用鼓勵式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每一個學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教師的肯定,因此,教師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對于學生幼小的心靈起到莫大的鼓舞作用。因此,鼓勵式的教學方式運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非常符合于小學生這個年齡特點。
2.采用情境教學方式
在小學這個階段,尤其是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既能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又不受到教學任務的壓迫。在小學這個階段通過情境教學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毫無任何思想負擔的情況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盡情地展示自己,同時通過學生將各種生活的場景重現(xiàn)于課堂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是當前最為與時俱進的一種教學方式,之所以備受教育行業(yè)的青睞,就是因為他能夠在學生身上起到可見的、有效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教育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開設,也是初出茅廬。只有教師不斷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實踐在小學教育的課堂中,才能使得這門學科在不斷實踐中進步,真正發(fā)揮這門課程的作用,真正起到學生在思想方面的陶冶作用和開闊學生視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立勛.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雙語學習,2007(11).
[2]王立菲.我國小學生道德情感發(fā)展研究述評與展望[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10).
[3]張軍.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S1).
[4]董穎.重視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情感[J].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0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