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的說和寫。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是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經過幾年的摸索,積累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關鍵詞:語文;提高;習作
一、布置習作,應著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沒有生活體驗的創(chuàng)作勢必是閉門造車、東拼西湊、胡拉八扯,缺乏生命的躍動。農村學生生活環(huán)境僅局限于家庭,學校范圍狹窄,場所單一,社會實踐少,一提起作文,普遍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無情可表,文思枯竭、語言貧乏。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從布置文題入手,方能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如,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習作,要求學生寫一篇觀察作文,重點交代清楚觀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樣觀察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首先,我讓學生確定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學生很快確定了校園中的桂花樹、太陽花作為觀察對象,接著,學生回顧了本單元的三篇課文,看作者的觀察方法,受課文啟發(fā),學生想到了如何寫桂花樹的葉,并且在習作中提到了桂花樹雖四季常青,但又是如何落葉的,如何更換新葉的等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由此使作文內容更加具體生動。
二、不求面面俱到,嚴把章節(jié)訓練要求
小學生受已有知識限制以及作品鑒賞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完美無缺,沒有一點瑕疵。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進行階段性章節(jié)訓練,將會避免學生瞻前顧后、舉棋不定的矛盾心理。因此,布置習作后,教師應盡可能以單元課文為例,綜合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如,文章結構、語言表達、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以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形成寫作思路,進入習作狀態(tài)。如,葉圣陶先生的《母雞》一課,其實母雞有許多令人喜愛之處,但作者僅選它對雛雞的母愛一事,就能給人們展現出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
三、從習作開頭入手,讓思路有序展開
萬事開頭難,作文亦是如此。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不同習作有不同的開頭。如,介紹風景名勝的作品,大部分都采用“總—分—總”的文章結構,開頭大多概寫風景名勝總貌,中間詳寫各個景點特色,最后總括全文,抒發(fā)游覽感受,即表達情感。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一類作品的寫作技巧,那么遇到“我的家鄉(xiāng)”“我的校園”“×××風景區(qū)”等題目時,何難無從下筆,何憂無話可說。
四、多閱讀、勤積累
習作既是學生的一種勞動創(chuàng)造,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反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話一點不假。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燦爛文明,中華大地,人杰地靈,不乏許多優(yōu)美篇段。學生只有博覽群書,吸取文化營養(yǎng),多積累習作素材,才能運用一定的表達方式、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寫出質量較高的文章。
總之,學生作文是語文學習能力的表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克服急躁情緒,不斷摸索,積極交流,累積經驗,針對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才能讓作文教學更上一層臺階,才能使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