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文學作品因其滲透著文化的精髓,包含厚實的文化底蘊而深受教師、學生和外界的關注。如,《項脊軒志》作為經典之作,就成為各家講解的偏好,講讀的切入點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讀出的情感類似,可謂殊途同歸。而借素讀法來讀《項脊軒志》不失為一種實用的檢驗并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擯棄所有教學資料,只從文本出發(fā),反復鉆研文本,于最細微處體會歸有光寄予在文字中深摯的感情,從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素讀法;反復閱讀;細節(jié)
《項脊軒志》是篇感人至深的經典之作,清人梅曾亮評此文“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然而如用素讀法再讀之,其睹物懷人、悼亡傷今、蘊含于清淡筆意之后的細膩深情則顯露無余。
關于素讀,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通過不求理解的‘素讀’和死記硬背培養(yǎng)天才”。而鄧彤老師提出:所謂“素讀”,就是樸素地通過文字符號領會文本的內在蘊意。其主張教師不多用其他資料,不濫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只是運用最傳統(tǒng)的對話方式,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對文本作最樸素的解讀。這與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相適應。所以,運用素讀法再讀《項脊軒志》,就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情自深處意自濃的真情。
一、讀字詞見深情
只借助于文本的素讀要落實到每一個句子,甚至每一個詞,乃至每一個字,因為其中都蘊含作者的無限深情。而本文中作者復雜又深摯的情感亦可以從許多字詞中窺見一斑。如,“爨”字,義為燒火做飯,本是大家族作為一個整體顯示人丁興旺、家門繁榮的典型,讓人為之自豪,而一個“異”字則表露了歸有光對于叔伯分家導致家門衰敗的無奈與哀傷。再如,“瞻”字,睹物思人,卻是物是人非,只能通過回憶來表現(xiàn)母親的慈愛、祖母的愛憐與期望,一個“瞻”字道出了人間真情。
另外,文中的疊詞亦為本文增色不少,不僅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與音樂性,而且豐富了文章的情感。如,用“寂寂”烘托環(huán)境的清靜,“珊珊”寫出了月夜桂樹隨風搖曳的美好可愛,“亭亭”既寫出了枇杷樹高高聳立、枝繁葉茂的樣子,更是作者懷念亡妻的悲痛心情之外化。只有素讀、細讀,才能咀嚼品味到文章“從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實感,才能真正知曉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二、讀結構析情感
結構是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它往往反映了情感的發(fā)展軌跡。在通讀全文時,不難找到概括文章情感脈絡的句子“多可喜,亦多可悲”,此句承上啟下,思路陡轉,對比鮮明?!跋病弊謶衔?,因何事而喜?文章先寫軒的狹小、破漏與昏暗,然后經過修葺變得優(yōu)美、寧靜與恬適。軒內書香滿屋,軒外花木茂盛;白日小鳥嘲哳,月夜桂影搖曳,構成了一幅和諧清雅的畫面。而居于此美好環(huán)境中的正是作者自己,雖生活清貧,但能與書為樂,做自己喜歡的事,于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高潔的志趣,愉悅的心境。本該為作者慶幸,但陡然一轉的“悲”又從何而來?通過素讀可知,下文即是作者“悲”的源頭。(1)大家庭的分崩離析,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家庭衰敗的哀痛。(2)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3)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贊許和期盼,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母的懷念,又隱晦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了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之情。最后兩段,作者補記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和軒以后的變遷,則抒發(fā)了作者懷念妻子的真摯情意。平淡樸實的文字唱出了作者深沉的人生哀歌。由“喜”而“悲”的思路,作者處處緊扣“項脊軒”,把不同的事串聯(lián)起來,抒發(fā)他一以貫之的深情,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素讀《項脊軒志》的結構,可見作者的巧妙構思,把幾十年的深情依托小小的項脊軒而汩汩流出,打動著每一位欣賞此文的讀者。
三、素讀細節(jié)見深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魏我粋€作品要打動讀者,都必須用真實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本文也不例外。通過反復朗讀、“交替誦讀”,可以發(fā)現(xiàn),所選取的材料都是家庭瑣事,卻件件寫得真切感人。如,寫祖母的一段話,簡潔而細膩,“何日默默在此,兒之成則可待,他日汝當用之”的話語和“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的動作,都傳神地描繪了祖母對孫子的牽掛、贊許、期望、激勵的復雜感情。寫亡妻時,作者只說“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死,室壞不修”,寥寥數(shù)句,可以讓人想到夫妻間是多么默契,相敬如賓,恩愛有加啊。于是歸有光對妻子的離去是不敢相信,不能面對,內心極其悲痛。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文章的末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強調了枇杷樹的種植時間與妻子的去世之年,更讓他有種樹長而人亡、物是而人非之痛,即使時光易逝,也難填失去至愛而內心空白的悲痛溝壑,印證了古人的那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作者把自己復雜的情感寄托于人、事、物中,寄情于物,借物表情,物我融合,這就需要通過素讀來逐一分解,深入挖掘,于最細微處體現(xiàn)真情感。
四、借物思人
作者對于在軒中的生活最懷念的當是母親、祖母和妻子三人。而借物抒情則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在朗讀“多可悲”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抓住兩物,即笏和樹。一“笏”寄托了祖母對孫兒勤奮讀書的贊許和復興家門的無限期盼;一“樹”尤其是強調了“妻手植”“亭亭如蓋”,更能觸及作者與妻子之間的情意。由于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聯(lián)的物,便更增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lián)想,引發(fā)對往事的傷懷,于是托物寄情、借物思人,把思念之情更深化了。而所有的情感又都濃縮在“項脊軒”中,圍繞軒來展開事件的敘述。素讀的作用就是通過反復閱讀文本來把握文章深藏的真情,而此文中的“笏”“樹”“軒”恰恰是作者用來思念親人的最好借助物。
五、讀語言見真情
閱讀本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本文的語言樸素、清淡。作者不大虛張聲勢,不故作驚人之筆,只是運用流暢而明凈的語言,娓娓而道回憶之事,但通俗自然之中卻蘊含著豐富的表現(xiàn)力,淺顯易懂的文字也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現(xiàn)。平實清淡的文字包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平淡、滿足、懷念、傷感……如,通過老嫗回憶母親,寥寥數(shù)語,就展現(xiàn)了老嫗的神情和母親的慈愛。祖母疼愛的言語,持象笏的動作,也都是通過平淡通俗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卻道出了人間的親情。另外,寫亡妻生前來軒中的往事和轉述諸小妹的話乃至親手種的枇杷樹,無一不是用平淡的文字唱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樸實的語言寫盡了作者在軒中生活的悲喜哀樂之情,感人至深。
《項脊軒志》具有“從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實感,需要我們站在作者的角度讀本文,更需要反復讀,細細讀,也只有素讀才能真正讀懂作者細膩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日]七田真.超右腦照相記憶法[M].李菁菁,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87.
[2]鄧彤.素讀:教學與研究的著力點[J].中學語文教學,2010(07):72.
[3]胡捷.淺談中學語文閱讀素讀教學[J].語文學刊,2012(06).
[4]鄧彤.鄧彤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5]陳琴.“素讀”經典及課程發(fā)展初探[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2009(05):10.
[6]霍中粉.從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實感[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0(07).
[7]竇桂梅.回到教育的原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8]王尚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