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時代的思想啟蒙,教科書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舉足輕重,它推動著一個時代的進步,帶動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人們最初的思想,絕對是來源于教科書,所以教科書的頒發(fā)、制定與評價至關重要。著重看一下民國成立初期,當時人們對教科書的研究,并且從中可以體會當時的社會歷史。
關鍵詞:教科書概論;民主思想;教育雜志
1912到1923年的教科書研究,分別是教科書出版、教育部文件、教科書概論、教科書編輯和教科書使用,通過這幾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大致了解一下當時人們對教科書所作出的研究。
一、教科書出版
1912年到1923年的十年期間,出版業(yè)相對來說比較有章可循。當時的出版商主要就是兩家:商務印書館和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成立于1897年,最初為一家印刷工廠。1904年,由張元濟組織編制的《最新教科書》陸續(xù)出版,成為清末影響最大的一套教科書,可以說,在1912年之前,商務印書館壟斷了整個教科書出版行業(yè),直到中華書局的出現(xiàn)。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當天,中華書局應運而生,之后符合民國共和思想的中華教科書出版使用,中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是陸費逵,他最初是在商務印書館編制教科書,期間,曾經向商務印書館提出自己的思想,可是當時并未采納他的提議,所以在之后,陸費逵離開了商務印書館,并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的當天,成立了中華書局,過去以往的教科書,因為含有封建教育思想,都不再被采用,而當時是春季始業(yè),馬上就要面臨學生開學,就在大家都為此事滿面愁容的時候,中華教科書出現(xiàn)了,開業(yè)之初,各省函電紛馳,門前顧客坐索,供不應求。
所以后人猜測,這絕不是一個巧合,或許是在陸費逵離開中華書局之后,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新版教科書的編制了,這也許就是他的過人之處。
但此時,商務印書館也不甘示弱,1912年秋,發(fā)行《共和國教科書》,而且這部教科書是依據(jù)教育部召開的臨時教育會議頒布的各級學校修業(yè)年限新學制編制的。中華書局又在1913年1月新推出了符合教育部命令的《新制教科書》。在之后的1916年,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又分別推出了《實用教科書》和《新式教科書》,1920年教育部通令學校,舊教科書分期作廢,改用語體文。1923年廣東會議決定六三三新學制,商務與中華兩家又各自適應形勢分別推出了《實用教科書》《新法教科書》《新學制教科書》和《新式教科書》《新編教科書》《新小學新中學教科書》等。
在這十年中,兩家出版社的競爭從未間斷過,在價格上、廣告上,都體現(xiàn)了他們的競爭,中華此時打出的“完全華商自辦”口號,對商務影響最大。商務原有日本人的股份,這在辛亥時期民族自信心高漲的背景下,在有些地方成了推銷教科書的障礙。之后,出現(xiàn)了世界等幾大書局,幾大出版商的競爭一直持續(xù)到全國解放。
二、教育部文件
教育雜志(1909年)在1912年第4卷第6期的109頁,刊登了《教育部批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等小學共和教科書樣本請審查呈》(民國元年七月初二)和《教育部批上海商務印書館訂正初高兩等小學教科書請審定呈》(民國元年八月初八),其主要內容包含“據(jù)呈及書閱悉,查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文字淺顯,所選教材,不出兒童習見事物之外,頗和初等小學程度。其字句亦無甚瑕疵,教授法調理清晰,教者按序發(fā)明,自合教授次序,亦頗適用。新修身教科書第一二冊,所言事實,以家庭學校為主,兼及社會,皆日常習見習聞者,取材頗和兒童心理……以上各書,間有宜修改者,已逐條列出,以照列改正,或附刊??北?,再呈審定。暫準作為初等小學第一學年學生及教師用書。以下各冊,即從速編輯送部審查可也,原書發(fā)還此批。民國元年七月初二?!笨梢姰敃r對教科書的重視。
三、教科書概論
有關教科書概況描述之書,也是很多。我們列舉幾篇文獻來大體了解一下。
教育雜志(1909年)1916年第8卷第12期刊登了楊祥麟《今之教科書問題》一文。文中從五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別是教科書之性質;教科書之運用;教科書之編纂;教科書之變更和教授要目及教授細目。其中教科書編纂的一部分內容是這么描寫的:“教科書之編纂:小學教授之最要元素教科書也必以完全教育的眼光從事編輯,使能適用前清學部設立圖書局編輯教科用書,頒行各省卒以所取教材多斷片的,非完全的,多抽象的,非具體的,致不能強制各省學校一律通用民國初建學制,更新教育部規(guī)定教科書制度,許民間自由編輯不予國家之力,揠苗助長。”
此外,少年世界1920年第1卷第1期刊登了余家菊的一篇《教科書革命》,文中提到現(xiàn)行教科書的一些弱點:“現(xiàn)行的教科書多半是純粹的商品。編輯和發(fā)行多半是純粹的商業(yè)行為,他們不配負促進文化的擔子,不配做教育人類的工具。聽說他們的內幕,有許多窘態(tài),我們犯不著一一的揭穿。我且用不激不偏的態(tài)度,將現(xiàn)行的教科書的弱點指出:在教材方面:(1)不合教育宗旨,取材太無主義;(2)不合人生需要,太重學術的體制;(3)不合時代需要,又多廢話,又多紕漏;(4)不合地方需要,多抄襲日本的;(5)不合科學的新趨勢,太陳舊腐??;(6)不合科學的精神,太支離太抽象。在形式方面:(1)文體無生氣,呆滯的;(2)前后無結構,破碎的;(3)不合教授法,注入的;(4)忽略審美性,像插圖的粗糙;(5)忽略衛(wèi)生,像字的大小,紙的太光?!绷硗猓颖苯逃珗?918年第29~30期刊登了董任堅的《小學教科書的研究》,教育雜志(1909年)1919年第11卷第7期《算術科教材之研究》,都是當時人們對教科書概論的研究。
在這一部分當中,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中日問題在教科書中的表現(xiàn)。這以中華書局編制的新式教科書的表現(xiàn)最為強烈。此外,在教科書的內容上,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日本的據(jù)理抗爭和愛國呼聲。1913年《新制中華國文教科書》第十一冊第三十六課《愛國》“人民相聚而成國,國即以其力保護人民,故人民當愛國。所謂愛國之民者,平時則修己力學,惠群濟眾,振興實業(yè),力圖公舉,使社會蒙其休,國家亦隱受其賜,一旦國有戰(zhàn)爭,則獨資助餉,執(zhí)殳前驅,踴躍赴事,如恐不及也”;《國民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八冊第三課《日本》“日本,島國也。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勢驟盛??h我琉球,割我臺灣,租我旅大,吞并朝鮮,殖民于奉天吉林,擴張航業(yè)商務于我國內地。膠州灣,我重要之軍港也。昔租于德,日本乘歐戰(zhàn)而奪之,旋復向我國強索權利。我國以力弱未可與戰(zhàn),乃隱忍承認之夫日本以彈丸之國,朝野上下,并力經營,日以我國為的,伺隙而動,蓋利我之弱耳。我國之人,茍能自強,則國恥有時而雪,國威有時而張,愿國人毋自餒也?!?/p>
四、教科書編輯
教育雜志(1909年)1912年第5卷第5期,由商務印書館寫的《編輯小學教科書商榷書》,對小學教科書的:宗旨問題、程度問題、形式問題、時間問題、教授書問題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另外,中華教育界1916年第5卷第1期《新式教科書編纂總案》;1916年第5卷第1期《新式國民學校國文教科書編纂說明書》;1916年第5卷第4期《(新式)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編纂說明》,其中提到“要旨;全書之編制法;文字文章之標準;(1)使兒童學習普通文字,養(yǎng)成發(fā)表思想之能力(2)并使練習語言(3)兼以啟發(fā)其智德,此三語實相一貫。各冊不規(guī)定課數(shù),以教材之深淺為排列之先后,以文字之長短及內容之繁簡分配授課時間?!?/p>
五、教科書使用
教育雜志(1909年)1912年第5卷第1期,刊登了一篇帥群的《論采用教科書》——“特今之學校采用教科書,往往不甚注意,事前既無預備,開校之時任便購定數(shù)種,自始至終按課教授無一字之褒貶,無一課之增節(jié),問其故則曰是教育部審定本,也是圖書審查會采定本也,又何煩吾之多事耶!……故無論何校選用教科書,之權當屬之校長與教員,校長教員選用教科書之時,必須詳細審查或已經他校用過之書,就詢其適宜與否,以供參酌,萬不可不加審查即驟事購易也?!?/p>
中華教育界1916年第5卷第1期,《新式教科書編纂總案》和《新式國民學校國文教科書編纂說明書》;1916年第5卷第4期《(新式)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編纂說明》;河北教育公報1918年第29~30期,林宗禮《怎樣選用教科書》;史地學報1922年第1卷第3期,陸維昭的《中等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輯商例》;教育雜志(1909年)1922年第14卷第4期,顧頡剛寫的《中學校本國史教科書編纂法》,文中主要對現(xiàn)在歷史教科書提出了幾個大的問題和建議:前后聯(lián)系,消除界限政治文化史;看待時勢和名人的態(tài)度;文字過于呆板;字數(shù)受限制。
提到顧頡剛,就不難想到他編輯的歷史教科書,也是一段極其傳奇的歷史。1922年他受胡適邀請,編寫《本國史》,從而掀起了一場歷史教科書風潮,因其教科書中對古史三皇五帝的懷疑,引起南京國民政府的義憤,竟將其教科書列為“非法教科書”。
教科書在1912到1923年的這十年中,經歷了很大的變遷,通過這段時間在人們心中的民主思想的鞏固,對后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推起及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當時教育研究者對教育所提及的思想,是我們現(xiàn)代有時候所欠缺的,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民國時期的教育,是成功的,在這期間,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多樣化的,學校、教師、學生,較之現(xiàn)在來說,自由許多,針對就這一方面,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陸費逵.中華書局二十年之回顧.中華書局圖書月刊,1931(1).
[2]周秋利.民國三大書局的教科書之爭.中國編輯,2003(04).
[3]周其厚.論民國中華書局教科書與日本的紛爭:兼評日本《新歷史教科書》[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02).
[4]周其厚,荊世杰.論民國中華書局教科書之特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3(03).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