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體現(xiàn)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讀書觀,孰不知這一信條正隨著社會的進步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顯得格格不入,所以,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面對如此不堪的境況,文言文教學舉步維艱。教師“傳道、授業(yè)”,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筆者從教十幾年來,在文言文教學上略有心得,本文就以文言文教學為例,談談實踐教學中的一些教法。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實踐;唐詩
現(xiàn)在的青少年了解得更多的是QQ、E-mail、網(wǎng)絡游戲,孔老夫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世界。因此,學文言文簡直就像吃飯時哽到一塊石頭似的難以下咽。
一、夯實文言基礎,課前預習大熱身
所謂“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言文教學更加注重基礎的積累,因此正式授課前有必要讓學生預習熱身,如何具體操作呢?
首先,攻克生字詞。豐富的語言來自一字一詞的積累與運用。文言文生字詞特別繁雜,讀音釋義上古今差別也大。例如《傷仲永》中扳(bān)讀(pān),通“攀”,牽、引、拉;《木蘭詩》中濺濺(jiàn)讀(jiān),水流聲;《口技》中許許(xǔ)讀(hǔ),擬聲詞。只有理清古今相異的字詞,才能更好地介入課文。
其次,朗讀課文,熟讀成誦。文言文學習中“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五柳先生傳》中有“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言,由此可看出古人讀書重在讀,讀多了就會意了。其實不論現(xiàn)代文,還是文言文,朗讀是學生的必修課,只要肯用心去讀,熟讀成誦后就有了語感,也就逐漸能領會文中的要旨了。所以,一般在掃除文字障礙的基礎上,筆者都鼓勵學生放聲朗讀,開始時雖有些生硬晦澀,待讀完一堂課下來,居然朗朗上口、氣勢昂昂,還有些意猶未盡。當然,讀也講究方法與配合,如范讀、分組讀、男女配合讀、讀書競賽等。
再次,結合注釋,自通文意。疏通文意是學生理解文章的必須步驟??扇绾斡行У刈寣W生理解課文而不是呆板地背譯文呢?答案是理解記憶。例如蒲松齡的《狼》中開頭一段:“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惫P者先讓學生結合文下的注釋解釋,結果學生對“途中兩狼”不知何解,于是筆者點撥他們用擴詞翻譯法及前文所學《口技》中相關知識來翻譯,結果他們很快就解決了:“途”是路途,“兩狼”是兩只狼,“途中兩狼”是路途中遇到兩只狼的意思。如此舉一反三,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一邊體驗成功的快樂,一邊積累學習的技巧,同時在與教師的互動和同學的探究中也增強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激活課堂氣氛,師生教學大比拼
1.陳述文意——鍛煉口才,練就膽量
雖然有了前面的預習大熱身,但是我們也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非每個學生都能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因此很有必要在課堂中花少量時間正式梳理。此時陳述的平臺就還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都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成果,有時還因見解不同引發(fā)爭論。這種陳述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發(fā)言的膽量,也練就了他們的口才,教師在其中只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2.發(fā)現(xiàn)解決疑難——培養(yǎng)合作探究精神
文言文學習不能停留在疏通文意上,文中蘊含的深層道理才是學習的重點。傳統(tǒng)教學都是教師一手包辦,如今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實踐教育轉型,要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達這一教學目的可這樣安排:(1)把學生分成四人或六人組成的若干小組,從課文中擬出兩個以上的疑難并板書于黑板上。合作學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任何知識和能力的獲得與形成必然有一個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主學習,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思考,學會發(fā)問。(2)針對黑板上的疑問,各組展開討論,各自擬定答案。各小組有目的性地討論問題,通過討論,各小組成員在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上會有新的提高。(3)放手組際交流,各組可各抒己見,盡情陳述答案理由與見解。各組之間的交流更能集思廣益,在活躍的思維碰撞下,學生有時會冒出一些意想不到、更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4)教師綜合學生見解,統(tǒng)一意見,用較短時間對各組的學習質量進行評比,以此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合作探究學習是新教學中特別活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于此學生不僅積極開動腦筋,也能從他人的發(fā)現(xiàn)中多角度地學習到學習的技巧。
3.拾遺補漏——剖析文章內涵,拓寬學生思維
語文的學習空間是十分廣闊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更多深刻思考。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如果學生的思想只停留在作者對理想中美好生活的陶醉上,而忽視其生活的社會現(xiàn)實,是根本無法感受作者痛恨當時的黑暗社會,強烈渴望和平的痛苦的。又如王安石的《傷仲永》,學生在學習后可以理解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可能會忽略一個人的成才更需要主觀勤奮。教師在學生合作探討文章主題時有必要見縫插針地更深一步引導,挖掘文章隱含的或相關的知識,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剖析問題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有了分析同一個表象下不同意義的思維能力,從而增強思想的深刻性。
三、余音繞梁,文言教學情激課堂
每學完一課,教師需要認真總結。教師所做的并不是一個人在講臺上黯然唱獨角戲,而是把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總結這堂課學到了哪些方法,得到了哪些知識,懂得了怎樣的學習技巧,教師也會從中學到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