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大學生在很多方面有了新變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好的方面表現(xiàn)在:快速捕捉信息、能夠深入思考、主動接觸社會、合作意識增強、創(chuàng)業(yè)激情高漲。壞的方面表現(xiàn)在:學生不能很好的行為自己,遲到、早退這些老毛病有增無減,惡性競爭、相互攀比、心理自閉等問題開始增多。這對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問題,高校管理必須轉型,知識教育與人格教育并重,學術教育與技能教育并重,繼承知識與創(chuàng)新知識并重,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并重。
關鍵詞:大學生;特征;問題
作者簡介: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河北#8194;保定#8194;071003)
中圖分類號:G645#8195;#8195;#8195;#8195;#8195;文獻標識碼:A#8195;#8195;#8195;#8195;#8195;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228-03
一、新時期大學生的新特征
現(xiàn)在的大學生與二十年前的大學生有很大的差別,不但接觸的東西多,而且想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了。很多大學生都能對新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對很多社會問題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更多的大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此間不但能夠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而且也能夠盡早地讓自己接觸科研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習興趣,為自己的未來發(fā)展拓寬了選擇空間。新時期的大學生出現(xiàn)了很多新特征。
1.快速捕捉信息
信息時代的人們在接受信息方面的機會更加均等化,學生生活在一個集體中,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學生群體中的某個成員接觸到了一條新信息,就等于整個學生群體知道了這條信息。學生在傳播信息的時候不但依托傳統(tǒng)的口傳方式傳播,還通過微信、短信、微博等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通訊方式進行傳播。學生得到信息的速度有時候遠遠超過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教師應該向學生學習。學校中都有校園網,學生在課余有足夠的時間上網。學生精力充沛,能夠在網上捕捉到最新的消息。交際廣的學生在學生中間會扮演“信息領袖”的角色,這些人會將最新的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傳播給盡量多的人。
2.展開深入思考
經濟轉軌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新問題,大學生對這些新問題都能夠展開深入思考,很多學生也開始通過寫文章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很多學生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一些BBS上與他人展開交流。一些學生對問題的剖析是很深入的。這些學生會成為網絡上的“意見領袖”,看問題并不是很深入的學生對“意見領袖”的觀點也會表示贊同,于是“意見領袖”的認識就會不斷放大。更多的人會圍繞相關問題產生思考,這無異于在網絡上實踐了“頭腦風暴法”,人們開始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最后會形成相對比較一致的意見?!吧钊胨伎肌币材芡干涑龃髮W生的思維傾向。
3.主動接觸社會
大學生在走出校園求職的時候,用人單位提出的“有相關工作經驗”這個條件讓大學生開始發(fā)懵。為了能夠贏得更多的機會,大學生開始有意識地走出校園到社會上鍛煉自己,通過親身經歷,了解社會需要大學生應具備何種能力,知道自己所學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偏差,從而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習方向,于是學生的學習開始從純粹的理論學習向實踐方面轉化,寒假和暑假成為了大學生最忙碌的時期,學生利用這段時間投身于社會實踐當中去,將所學理論得以實踐化。很多學生認為,利用這段時間讓自己在實習單位進行實踐鍛煉,不但能夠得到一些小收入,而且能夠獲得很多工作經驗,這實際上就是自己將來就業(yè)的“資本”。
4.合作意識增強
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離開父母異地求學之前從來都是被父母寵著,到異地求學后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lián)系,獨自在外地求學的大學生們越來越意識到只有與他人處好關系,才能夠不讓自己孤單,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正在加強。參加過教師的科研項目的學生在合作方面更有深刻體會,一個課題憑借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到分工明確,工作中才能夠有條不紊,大家只有齊心協(xié)力才能把課題做好。學生在合作中都能夠受益,在發(fā)展過程中彼此之間都能夠成為支撐。每個人的成功都是其他人成功的條件。
二、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問題
1.課內的不良表現(xiàn)
(1)遲到?,F(xiàn)在一般都是教師先于學生到課堂,無論是公共基礎課還是專業(yè)基礎課,教師一般都是提前15分鐘到課堂,而這個時候課堂上一般沒有幾個學生。學生一般都是卡著點到課堂上的,在上課鈴響前一分鐘的時候,大批的學生會蜂擁而入。這時候教師已經站在了講臺上等候。由于很多學生正在走入課堂,所以教師沒有辦法正點上課,只能等著學生落座后再行講授。但學生到課堂上后,并不是隨便找個空座位坐下來,而是要找到與自己關系友好的同學挨著坐下來聽課。如果晚來學生的好友坐在了一排座位的中間,好多學生就必須站起來給這位后來者讓路,讓其走到這排座位的中間。[1]這種“找座位”的行為一般也會持續(xù)幾分鐘。與此同時,還會有一些學生陸續(xù)走入課堂,這些學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遲到者。這些遲到的學生看著別人在找座位,老師也還沒有開始講課,于是就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點也沒有歉疚感。
(2)早退。在上大課的時候,一般都是有將近兩百名學生一起上課,教師記不清每個學生的名字。這種課堂上有些學生是為了應付差事來的。這樣的學生坐在課堂上一般也不聽課,而是等著老師點名。高校的課堂一般都是連續(xù)上兩個小時,這樣的學生一般在上課后一個小時的時候就會溜走。在課間休息的時候,往往就會看到一些學生拎著書包走出教室。有些學生真正有事情,會向老師請假,但是更多的學生不請假,因為老師并不知道其姓名,所以這些學生就會抱著僥幸的心理“早退”。“早退”雖然不是普遍現(xiàn)象,但在學生中間已經形成了較壞的影響。有些在“早退”問題上進行觀望的學生也會加入到“早退”的行列當中來?!霸缤恕弊尳處熀軣o奈,使教師很難提高上課質量,教師會認為學生對自己的課堂不感興趣,從而授課激情也會有所減弱。
(3)說話。教師在授課的時候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上課說小話,學生說話的聲音與教師的說話聲音是成正比的。當教師說話聲音較大的時候,由于教師說話的聲音影響了學生說話時彼此之間的捕捉聲音的效果,于是說話的聲音也會大起來。學生說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教師的授課思路。教師授課實際上是一個即興表演過程,并不是將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在課堂上背,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對教師的即興表演效果影響很大。說話的學生不但會影響教師的授課情緒,還會影響周邊學生正常聽課。當較多的學生說話的時候,就會嚴重影響課堂質量。教師沒有辦法正常發(fā)揮,師生之間由于缺乏良性互動而使上課流于形式。教師即使有敬業(yè)的愿望,在學生面前也顯得很無奈。教師的崇高威信不能得以樹立,學生也很難從課堂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樣的授課過程讓師生都蒙受了損失。
(4)作弊??荚噷τ诤芏鄬W生而言是很頭疼的事情,“平時不用功,考試大發(fā)懵”,為了解決燃眉之急,一些學生不免就要鋌而走險,“作弊”成為了這些學生蒙混過關的選擇。不同科目的難易程度有差別,學生作弊的情節(jié)也有不同,學生作弊的方式讓監(jiān)考老師防不勝防。監(jiān)考老師在監(jiān)考的時候也很為難??匆妼W生在自己眼前明目張膽地作弊,這分明是在無視考試紀律。如果將其抓獲,學生就會被給予嚴厲處分,但是出于責任意識,監(jiān)考教師對這種行為是不能不管的。為了嚴格考試紀律,教師們就采取兩全的辦法:將學生手中的紙條繳獲。但是監(jiān)考教師沒有想到的是,學生對這樣的紙條都是有備份的,學生手中的紙條就像春天的韭菜,一茬一茬地割不盡??荚嚱Y束后,監(jiān)考教師會得到一大堆小紙條。為了有效抗御學生作弊,很多學科開始變閉卷考試為開卷考試。但是這就需要任課老師在試卷的命題形式上費腦筋了。
2.課外的不良表現(xiàn)
(1)頹廢。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經歷了“鯉魚跳龍門”,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學生剛剛踏入學校門檻的時候,思維方式還沒有從中學的狀態(tài)改變過來,事事都等著教師督促,但高校與中學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學習完全靠自主,沒有人適時地對自己進行督促。中學階段被教師的“小鞭子”抽打著的這些學生,短時間內很不容易將學習心態(tài)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沒有人對自己嚴加看管的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驟然下降。睡懶覺、曠課、玩游戲、不講究衛(wèi)生等各種問題開始出現(xiàn),對自己疏于管理的學生,生活和學習就沒有了章法。看見其他學生做什么自己也就開始做什么,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沒有任何規(guī)劃。很多學生就在這樣的彷徨中度過了大學一年級。一些學生開玩笑說自己在“頹廢”,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戲謔的詞匯,而是對自己生活狀況的清晰寫照。雖然不少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但現(xiàn)實中還是我行我素。
(2)結伙。學生之間開始結幫成派,除了傳統(tǒng)的“學習派”外,還出現(xiàn)了“公共關系派”。學校實行獎學金制度,這讓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都朝著獎學金努力奮斗,但是“學習好”并不是全部,在入黨、評優(yōu)以及當選學生干部等方面都需要通過投票表決,只有較好的人氣才能夠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機會。所以很多學生除了學習還要搞好人際關系,“結伙”成為了大學校園中的一種新現(xiàn)象。彼此有共同利益的學生交往的密度相對較大。學生在無意間就會加入到某個“團體”當中。“結伙”會使得學生很難管理。在選舉過程中,選票會有預謀地傾向某些學生,而這些學生為了得到預期的結果,事先就需要付出很多的經濟代價。社會上的很多“拉關系”的不良風氣在校園內部成風。從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到四年級期間都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學生還沒有走出校園,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經變成了社會油子。
(3)競爭。現(xiàn)在的學生競爭意識很強,以致在競爭的過程中都忘記了合作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在從入學之始就繃緊了弦,一定要拿到班級的前三名,并且要拿到國家獎學金,立志要在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就入黨。拿好名次、入黨、得獎、保研等這些都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競爭目標。想保研的學生就需要在大學前三年內努力學習,始終保持強勁的學習勁頭。有些學生沒有打算被保研,想通過統(tǒng)一考試拿到上研的入場券,就需要在大學第七學期努力學習。競爭在大學校園中是必要的,但只有良性競爭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競爭應該建立在合作基礎上,只有這樣所有學生才能夠競相提高。離開了合作,競爭就充滿了火藥味,在惡性競爭的過程中,彼此的實力都會被消耗,進步的動力也會因此而減弱。
(4)攀比。攀比也成為了大學校園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穿著、學習用具以及其他日常開銷方面,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迥然有異。生活拮據的學生在花費大手大腳的學生面前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日常開銷奢華的學生會在校園中造成不良影響,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會競相擺闊,這對學生從年輕時期就養(yǎng)成樸素的生活習慣的要求產生了負面影響,學生走出校園后就不容易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將鋪張與面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之間盲目攀比會讓這些學生將關注點從學習方面移開,對以學習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的形成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學生就不愿意坐冷板凳、背公式、做習題,認為面子來自于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認為這些才是為生活鋪路的正確選擇。學生于是在攀比中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價值觀被扭曲,當這樣的學生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校園文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壞。
三、高等教育轉型對策探索
1.注重知識教育也要注重人格教育
目前從小學到高校,所有的教育都將主要精力只放在了知識教育方面,學生和學校的壓力都很大。學生為了脫穎而出,就要不斷地比拼。正如前文所言,高校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那些求上進的學生就要不斷地努力。課上要精心做筆記,課下要忙著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學生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雖然在增長才干,但也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分數。校園中充滿了競爭的火藥味就很容易理解了。有些學生雖然在專業(yè)知識方面頭頭是道,但在為人處世方面則遜色了很多,不懂得善待他人。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走向社會后,不但要專業(yè)技術過硬,還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所以在高等教育階段,除了要強化學生的專業(yè)技術知識,還要在人格教育方面進行“補課”,學會理解寬容。[2]完善的人格是正確做事的基礎。為此高校除了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強化知識教育方面的內容外,還要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格教育第二課堂,在校園中營造這樣的氛圍,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
2.注重學術教育也要注重技能教育
很多高校都朝著學術教育方向發(fā)展,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夠將學術教育做好。到高校求學的學生將來的發(fā)展目標也并不都是要做研究者,絕大多數學生還是要走向經濟一線做非常具體的事情。如果大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全部都是學術教育,在走向社會后就會覺得所學并非所用,學生會感到滿腹經綸卻沒有用武之地。[3]這種問題的發(fā)生,原因不在學生而在學校,學校的教育方向決定了學生的發(fā)展方向。[4]高校教育應該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原則。[5]教育應該瞄準社會需要,如果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畢業(yè)生并不受用人單位歡迎,這就會在人才的供與需之間產生了不對稱。結果是學校的教育資源被浪費了,學生的青春年華也“虛度”了。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也應該有自己的定位。只要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能夠準確定位自己的立足點。社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可以分為實踐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各種人才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都有自己的坐標,學術型院校要做好科研工作,對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技術型院校要為社會提供實踐型的專業(yè)技術人才,打造優(yōu)秀的一線建設者。
3.注重繼承知識也要注重創(chuàng)新知識
大學生不但要繼承前人留下來的知識,也要創(chuàng)造新知識,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更應該創(chuàng)造知識。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足夠的條件,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能夠不斷創(chuàng)造新知識。有的學校現(xiàn)在已經開始實行了“本導”制度,讓年輕有為的教師擔任“本導”,讓有愿望參與知識創(chuàng)造的學生與教師一起工作,這些學生都會成為實驗室建設的成員,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會受到感染。由吸收知識者變成輸出知識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就能夠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的習慣,不但會勤于動腦,而且會勤于動手。創(chuàng)造知識能夠讓學生知道進行科研的方法,從一開始就能夠感受到純正的科研精神。學生為了攻克難題,就需要不斷向“本導”學習,與老師探討相關話題,主攻的某些課題也許就是這些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方向。學生從“吸收知識”到“創(chuàng)造知識”的角色變化,使學生的心態(tài)也會發(fā)生變化,學生在未來發(fā)展中會有更多的自信心,這種創(chuàng)業(yè)激情會對身邊更多的學生產生影響,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樣的創(chuàng)造當中來,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主動性就會更高。
4.注重硬件建設也要注重軟件建設
“大學乃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說的就是在高校發(fā)展的過程中要重視軟件建設。高校中只有有了大師級的教師,才能夠讓學校有聲威,學生在這樣的學校中學習,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樹立遠大目標。這種環(huán)境的形成需要以規(guī)范制度為前提,從組織形象設計層面看,學校建設也需要從理念識別、視覺識別和行為識別等多方面著手,理念識別主要通過學校的價值觀得到體現(xiàn),視覺識別主要通過學校硬件設施表現(xiàn)出來,行為識別則表現(xiàn)在師生的做事方法方面。理念識別是學校的“大腦”,視覺識別是學校的“面孔”,行為識別是學校的“四肢”。學校形象是全方位打造出來的,學校的硬件設施往往會給人們直接沖擊,但軟件環(huán)境只有在對學校有深入了解后才有認識,相對于軟件建設而言,硬件建設稍微容易些,這主要表現(xiàn)在前者需要更長的時間?!败浖笔菍W校的靈魂,需要長期積累,軟件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雖然人們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但時時和處處都能夠感受到。
參考文獻:
[1]孟祥林. 師生分層 以生為本:互動課堂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0,(4).
[2]肖建國. “問題大學生”教育轉化的時間選擇[J].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3]孟祥林. 教師實踐化:以學術為本的教育困境與教育實踐化對策分析[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2010,(5).
[4]孟祥林. 高?!皟烧n”教學拓展瓶頸與教師實踐化轉型[J]. 寧波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10,(6).
[5]謝守成. 轉型社會的階段性特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9).
(責任編輯: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