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教育內容和學生實際,開展角色體驗法、情境體驗法、實踐體驗法、綜合體驗法等形式的體驗式教學,從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索;實踐
作者簡介:侯聰玲(1970-),女,廣東梅州人,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廣東#8194;梅州#8194;514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嘉應學院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1-2-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8195;#8195;#8195;#8195;#8195;文獻標識碼:A#8195;#8195;#8195;#8195;#8195;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16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培養(yǎng)國家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國家的命運與未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這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然而長期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沿襲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和主導作用,學生被當作灌輸高深學問的容器,否定學生主體性,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體驗式教學是以課堂教學活動、日常生活體驗、參觀考察、社會實踐和旅游活動等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直接經驗為主要課程內容所展開的教學活動,具有個體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的特征。通過學生內在的知、情、意、行的經歷和觀察、感受、體味、探求、領悟等體驗,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生成情感,健全人格。體驗式教學具有親歷性和獨特性特征。親歷性既有實踐層面的親歷,又有心理層面的親歷。實踐層面的親歷是指主體參與實踐,親身經歷某一事件,如角色體驗、勞動體驗、體驗探究等;心理層面的親歷,是指在經歷“做”的過程中,獲得主體的情感體驗——生情、動情、移情、反思、領悟和總結。獨特性是指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經驗、情感結構、價值取向和人生經歷都帶有個人的痕跡,反映其自身的獨特性。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不同,體驗也各不相同,即便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在演繹中表現出不同的價值選擇和行為方式,得到不同的認識,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學生的體驗呈現出鮮明的個體性??梢?,采用體驗式教學,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無疑,這種師生協作探討的教學方式能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等主體精神,促進學生思維方式趨于成熟,使學生得以全面健康發(fā)展。為此,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采用體驗式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體驗式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區(qū)別
傳統(tǒng)教學講究記憶,強調學習過去的知識,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識為導向,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教師為中心,但“教”不一定導致“想學”、“會學”。體驗式教學則不同于傳統(tǒng)“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它是“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一個個獨具匠心的活動使學生“從做中學、從學中悟、從悟中行”,強調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一種“先行后知”式的學習模式,遵循了人的認知規(guī)律。
1.教學主體的變化
傳統(tǒng)教學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對立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師依其主觀愿望灌輸社會文化知識,學生當作被動的存在物,只需聽講,做筆記。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容易分散、轉移。這種上課機械聽、考前機械背的方法,逐漸使學生變得懶惰、懈怠,扼殺了學生探求真理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體驗式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是體驗式教學的主體,是主要的、主動的參與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使他們進入角色體驗,處于積極思考、主動實踐的探索狀態(tài),在實踐活動中,去發(fā)現、去感受、去評價,從而不斷增加屬于自己的知識,建構屬于自己的思維,逐步發(fā)展體驗學習的能力。[1]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再局限于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記的簡單互動,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把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的是一定情境中學生思想的共鳴、心理的體驗,增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愿望與熱情,通過漸進的探索,讓學生的獨特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真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2]
2.學習過程的變化
在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對學習沒有太大的積極性,對學習的樂趣體會不深。而體驗式教學法要求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原來呆板抽象的“注入式”教學,變?yōu)榛顫娚鷦拥摹皢l(fā)式”教學,由過去教師單方面制造樂趣轉移到學生主動體會到學的樂趣,讓學生“被動學”轉為“主動學”。此外,體驗式教學提倡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思考與體驗,肯定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認識世界和感悟世界,改變依靠死記硬背來積累和鞏固知識,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和運用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學生參與、教師點評等環(huán)節(jié)的體驗,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實戰(zhàn)實訓等多種課堂教學形式,通過專題講座、知識大賽、實地參觀、實踐演練等多種課外學習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3]毫無疑問,這種學習是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3.教學模式的變化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論采取何種形式,主要是灌輸理論。這種灌輸式教學,最明顯的表現是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知識的探索過程,忽視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教學只是搬運知識,教師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接受知識,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對知識的識記過程。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有如“知識容器”被動接受灌輸,接受教師的馴服,成為教師權威的服從者。當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對大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必須的,因為大學生不可能自發(fā)地產生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然而,這種灌輸教育存在一個大學生是否接受的問題。在這種單向的、沒有互動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枯燥沉悶,缺乏活力和生氣。因此,這種模式必將阻礙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泯滅學生的興趣、生機與靈氣,讓學生成為盲目服從、缺乏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況且,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灌輸理論,而是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激發(fā)在靈魂深處內在的源于對善、美、德行以及人生意義的熱愛和追求,領悟道理,這才是教育的歸宿。體驗式的教學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體現出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它不僅強調教師和學生、現實和情境之間的交融,而且強調知識和思考、快樂和體驗之間的貫通。通過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活動中形成一定的感受和體驗,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實踐,形成知和行的有機統(tǒng)一。
二、體驗式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探索與實踐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和開展各種不同的教學形式,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角色體驗法
大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經驗,生活閱歷有限,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模擬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產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從而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而且,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只有參與到課堂當中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才能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感受。采用角色體驗教學法能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所謂角色體驗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設置一種模擬情景和角色,由師生共同對相關知識進行整合,然后再由學生扮演其中相應的角色以獲得體驗,從而達到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消化和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角色體驗過程中,教師或同學、家長等要引導學生對角色的內涵、角色的特點、角色的優(yōu)勢、角色的困惑、角色的需求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自信心、自尊心和表演欲都得到滿足,體驗到被重視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參與意識。而且,角色體驗還要求學生之間要相互配合、相互交流,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2.情境體驗法
情境體驗法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育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語言描述、實物演示、音樂渲染等手段,精心創(chuàng)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投入所創(chuàng)設的特定氛圍中,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如音樂、繪畫、電影、錄像、文學等藝術作品具有典型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點,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能再現某種具體情景,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讓學生入境動情,明理知味?;蚶梦幕┪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展等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情景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1]使學生身臨其境,并用各種感官去體驗當時的事實、情感,去思考相關的問題,理解和認同相應的問題,思維在體驗中得到升華,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種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動機和興趣,使學生在休驗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同時也促成行為和認知的統(tǒng)一。
3.實踐體驗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發(fā)自生命的經驗,滲透在社會關系之中,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才能獲得切身的體驗,加深對社會和生活的理解,教育的效果才會影響久遠。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他們勤于觀察,樂于思考,對社會現象較為敏感,不滿足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說教,更愿意自己親身去經歷和體會。實踐體驗法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組織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社區(qū)服務、社團活動、公益勞動、志愿者活動、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深入實際,了解國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頭腦想,感受新時代改革氣息,理解有關國家政策,明確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去觀察社會、分析問題、指導實踐活動。通過調查和學習,加深對理論進一步的認識。實踐體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進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親身參加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道德、法律認知向道德、法律行為的轉變,強化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實現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4.綜合體驗法
體驗式教學的各種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聯系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尊重學生的實際需求,靈活應用,綜合運用多種體驗式教學方法,以一種方法為主,輔之以其他方法,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能動性,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實現師生教學相長,從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韋文廣.淺談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黑河學刊,2010,(2).
[2]沈艷華,任國升.試論體驗式教學法在“兩課”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4).
[3]劉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探究[J].社科縱橫,
2009,(8).
(責任編輯: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