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比較吃力的,該階段的物理教學更加注重實用性與總結性,在長期的教育探討中,采用案例教學可以有效解決學生遇到的各項疑難,讓學生在實物的參照下理解消化理論知識,促進物理知識的學習。本文主要針對新課標下的高中物理教學進行案例教學分析,以《牛頓第三定律》的講解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物理案例教學實戰(zhàn)分析
一、課題名稱:新課表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第五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
二、教學目標:
1、明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與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科學定義并學會解決日常簡單問題
2、借助生活中的實例與案例,讓學生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體驗中深化理解。通過后期的實驗,進行體會探究,發(fā)現其中包含的自然規(guī)律。
3、增強學生將理論應用與實踐的活學活用意識,敢于探究物理定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會分析簡單的物理現象。
三、教學過程:課堂之初采用案例教學,導入課程學習,其次進入提問環(huán)節(jié),由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實際的教學定理,最終學會與物理現象與物理實例的結合,學會對理論的實踐運用。
(一)教學第一環(huán)節(jié)
實例的導入分析。采用的是兩個比較簡單的物理實驗,第一個讓學生拍動雙手,以此來感受物體之間的力的作用性。教師提出問題:大家在拍手后有什么感覺?誰能解釋一下這種現象,有沒有物理現象在里面呢?在進行提問表述時要盡量涉及到受力物與施力物體兩個概念。第二個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坐在椅子上努力推桌子,學生感受到自己在推桌子的同時,桌子好像也在推自己。教師此時提問:“同學們通過推桌子感受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學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呢?”在表述的時候稍微強調一下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兩個概念。接著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學生在舉例子時可以不受限制,盡情發(fā)揮,學生甲說:“我們在乘船時,當用船槳劃水時,很明顯感覺到水也在推動船行駛?!睂W生乙說:“當我們在操場上踢球時,腳碰到球上,我們也會感覺到腳的疼痛感。”學生丙說:“我在與同學打鬧時,我推同學,同學也推我,我感覺到自己在明顯后退?!痹诼犎×藢W生的回答后,教師予以肯定,并親自演示了幾個實驗。
實驗一:教師打開實驗用的風扇電源,當風扇開始轉動,我們發(fā)現風扇前面的小車也在向前走,教師提示說是風扇給風明顯的作用力,而風也給風扇相反的力。
實驗二:教師把實驗用遙控車放在一塊白紙板上,我們可以看到小車在明顯前進,白紙板出現后退的跡象,這說明輪胎給白紙板一個向前的力,而白紙板也給小車輪胎一個向后的力,兩者存在相互的作用。
(二)教學第二環(huán)節(jié)
教師提出問題:問題一:我們在課前演示的幾個實驗選用的都是相互接觸性的物體,那么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觸的物體才能產生相反的作用力呢?生活中有沒有不接觸也產生相互作用力的現象呢?問題二:相互排斥的兩塊磁鐵也相互吸引,這是不是證明不接觸的兩個物體也具有互作用力呢?問題三:上述的實驗能否說明同一個問題?在經過學生激烈的討論后,得出最后結論: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進行作用時,它也會受到另一個物體本身對它產生的作用力。這種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力就是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我們人為對其規(guī)定,兩個力中的一個是作用力,另一個則是反作用力。
(三)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
合作實驗階段。教師提問,學生進行自主實驗設計。在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前提下,兩者之間存在什么關系?設計實驗驗證,將一根彈簧秤固定,用另一根彈簧秤度拉扯,從而進行理論的驗證,該環(huán)節(jié)采用投影儀。
(四)教學第四環(huán)節(jié)
對物理定理進行總結。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總結前面所展示的實驗及案例,進行知識總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出現,同時變化,并同時消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各自產生的效果不抵消。始終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物理學中案例教學的嘗試分析
(一)回歸生活實際,善于思考收集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抽象的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相掛鉤,在案例教學中,理論弱化,實踐性增強,讓學生在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中感受到定理的作用。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也從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在無形之中學會定理的理解與運用。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踐提供了科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
(二)構思巧妙,形成一定的教學情境
在此次案例教學中,教師構思巧妙,取材簡單,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理論知識的學習中。物理本身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作為物理教師應該留心日常生活,充分發(fā)掘生活素材。積極嘗試利用教學輔助設備,借助大屏幕進行教學內容的展示,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被動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小組合作探究,進行自主展示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教師的地位弱化,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在案例教學的指引下,解決一個個問題,最終完成課堂的實際教學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出有質疑的問題,促進物理課堂教學。
結束語:本文通過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案例教學,對案例教學的形式與內容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在實驗引導的基礎上,結合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提問等教學嘗試,將物理教學融情于景,在自主研究中增強對物理定理與理論的理解與鞏固,最終學會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運用。
【參考文獻】
[1]韓耀強. 高中物理必修教學的困惑與案例分析[J]. 物理教師,2007,09:2-5.
[2]袁曉鶴,陳留庚. 高中物理案例教學的質性分析[J]. 物理通報,2008,11:31-34.
[3]楊蓮芳. 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牛頓第三定律》一課案例分析[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114.
[4]張春輝. 案例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分析[J]. 群文天地,2012,23:195.
[5]朱一平. 高中物理習題拓展教學案例分析[J]. 物理教師,2010,12:11+14.
作者簡介:王明宇,女,1985年2月生,黑龍江省肇東市人,中二,現就職于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