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往往是包含多種直觀特征的教學內容。而小學數學在編排上也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感知能動性較強。如果在教學中我們能讓學生感官協同感知,從多側面、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種種特征,可以讓學生全面而準確的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媒體的不同特點與功能,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媒體進行有機組合,使各種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優(yōu)勢互補,揚長避短,形成協調機制。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從而在教學中形成協同效應。
【關鍵詞】媒體組合小學數學協調機制感知效果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方式與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借助各種媒體組合使之形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容易領會和接受,筆者通過幾年來在教學中的不斷摸索,下面向大家簡要談談媒體組合在教學中的一些應用經驗。
1、圖像和實物媒體與教師言語組合
圖像媒體和實物媒體又稱直觀媒體。這種直觀媒體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容易引起他們對給出的數學材料的感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這種直觀形像感知,配合恰當的言語調控協同進行,這個時候教師的言語將對給出的直觀媒體起著指導、調節(jié)作用,從而讓學生輕松地明白他們應該感知什么,怎么去感知,使學生的感知更迅速、完整、富有理解性,這樣就更好地提高感知的效果。
在我們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直觀媒體提供的實物直觀、圖像直觀在與教師言語調控組合是因地制宜、靈活機動的,最主要是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而定。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形式:先講解后直觀;先直觀后講解;邊直觀邊講解。在實際教學中這三種形式他們所適用的范圍以及各起的作用均有所不同,因此并無固定模式,要靈活運用。
2、實物類媒體與圖像類媒體的組合
實物類媒體主要指實物、標本、實驗等。圖像類媒體主要指幻燈片類、投影和教學掛圖等。圖像類媒體善于表現客觀事物的圖像,色彩艷麗,清晰度好,畫面停留時間、放映速度可以靈活調控,便于學生感知。實物類媒體可以讓學生通過觸覺、運動感覺到事物的真實感、空間感、立體感。往往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將實驗操作與圖像放映有機結合,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觸覺、運動覺、聽覺的感知作用,協同感知數學教材,還有助于提高感知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例如,感知圓柱體的表面積,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用視覺和觸覺感知圓柱表面,并初步獲得概念:圓柱的表面是由兩個同樣大小的圓柱表面和一個側面組成。做一做,用硬紙板做一個圓柱體,通過運動覺感知圓柱的側面是由一個長方形的硬紙版卷曲而成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看一看幻燈映出的立體圖,用視覺的透視,進一步形成圓柱表面的空間概念。這樣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感知,輔之以教師的必要講解,把同一信息,通過多種渠道輸入大腦,學生對圓柱表面積的認識是鮮明而深刻的。
3、媒體的動靜組合
動態(tài)媒體是指表現事物運動變化狀態(tài)的媒體,如投影中的活動畫面、電視、電影、實驗和活動教學模型等。靜態(tài)媒體是指表現事物靜止狀態(tài)的媒體,如投影中的靜止畫畫、教學掛圖、實物、標本和教學模型等。前者善于模擬和表現事物的運動變化,便于學生感知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變化過程及狀態(tài);后者善于表現事物的靜態(tài),便于教師有效地調控和學生充分地感知。在教學中,我們將所選媒體動靜結合,這樣學生通過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tài)或動靜結合感知教學內容,就能獲得比單一感知更形象、豐富、完整、準確的感性認識,最終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的感知效果。
例如教學相遇應用題,由于小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知識,因而對“相向”、“相遇”、“速度和”的意義難理解。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或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然而在靜止狀態(tài)下,學生只能初步理解題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用動態(tài)媒體把感知對象由靜變動,把感知重點突顯出來。如用活動的幻燈片或電腦顯示運動著的兩車(或人、船……)同時相向行進1小時、2小時……在靜止的背景中,把兩人或物“同時”、“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情景用動態(tài)突顯出來。在運動中理解“相向”、“相遇”、“速度和”的意義。最后,回到靜態(tài)的示意圖上,讓學生利用它在頭腦中再現兩人或物相向而行,后而相遇的運動表象,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策略。
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學均需要采用媒體組合,并且在利用各種媒體組合時也在因材、因時而定,所以在采用媒體組合進行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學習過程中感性認識雖然重要,可是感性認識并不能解決教學的關鍵問題,它只是學生對事物認識的起點,而我們的目的還是要將其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使知識的本質深入到他們的大腦。許多實例說明了在片面追求或強調感性認識,不顧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那只會讓教師所采用的眾多媒體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的深化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在選用多種媒體組合提供感知材料時,就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就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抽象概括,讓學生有一個理性認識飛躍,這樣我們就會發(fā)現學生在獲得一些概念和規(guī)律后,認知水平也會得到更快的發(fā)展。
其次,我們所選用的各種媒體輔助教學,旨在讓學生從媒體組合中感知材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如果在運用各種媒體教學時并無明確目的、而僅僅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那就根本就沒有選用的必要了。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各種媒體輔助教學,確實能收到很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士锜著.《PME:數學教育心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
[2] 王躍著.《數學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三種途徑》,中國電化教育,2002.4.
[3] 朱施南著.《多媒體教學與課件創(chuàng)意》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4] 張寧著.《多媒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措施》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
[5] 李湘民著.《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幾點體會》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