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當前我們已逐漸進入一個“微時代”,而這也在逐漸改變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教育教學,如何順應時代發(fā)展,從“微”處提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的魅力與功能,本文試從教學設計從微處突破、觀點認知從微處提煉、知識梳理從微處拓展、價值引領從微處熏染等幾方面做了一點思考。
【關鍵字】微時代 政治教學
如今網(wǎng)絡無處不在,而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的盛行,昭示著我們身處在一個“微時代”,深受著“微熏染”。在這樣的新時代下,筆者對如何提升現(xiàn)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魅力和效果有了以下幾點感悟:
一、教學設計從微處突破
當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大量涌入我們的生活時,教育的“微”時代也即將來臨?!拔ⅰ币馕吨[微細小,生活很多時候也是細微瑣碎的組合,如同課堂。其實一堂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引人入勝、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很難的,但是有時一個小小的片斷卻可以影響整堂課的效果。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如能從微處入手,設計課堂情境時角度小而新,也許能達到以小博大、以輕博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科學設置既貼近學生又值得探討的小角度問題和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比如在學習《生活與哲學》第一課時,由于學生剛從高一升入高二,又由于剛接觸哲學比較抽象陌生,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并能讓學生深刻體會“身邊處處有哲學”這一觀點,筆者結合學生此刻思想中比較關注的分班、選科、和新同學相處、排座位等問題,設計了一組情境,由生活中的現(xiàn)象請學生探討如何看待自己的選擇、成績、座位排列等問題,學生一下子由課堂回歸了生活,在不知不覺的互相探討交流碰撞觀點的過程中,觀點得以明晰,感受了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等哲理,從而很自然地回歸了課本觀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觀點認知從微處提煉
在“微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記者和網(wǎng)上的主角,原本微小的個體力量能夠迅速集結擴張,成為極具能量的“微動力”。在課堂中,每個學生就是一個“微”個體,讓這些個體充分發(fā)表觀點,再從這些“微”認知中提煉升華觀點,也將彰顯無窮微動力。而反觀當前的政治課堂,很多學生上思想政治課有著 “無可奈何”的感覺,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枯燥抽象,是說教課。課本的觀點不能很好地由學生自主提煉和深刻領悟。這其中原因涉及多個方面,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還是教育中的“微動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fā)。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本觀點與學生生活有效整合呢?我們不妨借鑒微博等網(wǎng)絡活動的特點。大凡被瘋狂轉載的網(wǎng)絡熱帖,都是因為引發(fā)了人們的情感共鳴。群眾的參與意識是以內心感受為動力的,因此找準思想共鳴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課教育也是一樣,教育者只有經(jīng)常深入學生,多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和真實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才能真正找到思想共鳴的興奮點。為此在課堂中要多設計一些讓學生樂于參與的情境和活動,活動探討的內容也切忌空洞缺少思維性,應更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微”處入手。
三、知識梳理從微處拓展
如今網(wǎng)絡上最流行的信息傳播方式就是通過微博微信,用最精煉的詞匯來表達最高深的觀點,并且將這些觀點以最快的速度發(fā)布給自己的聽眾和朋友圈。在政治教學中,我們不妨也利用這種精煉簡單的方式來梳理傳播知識,這能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和記憶。比如“微專題”就是強調圍繞主干知識的一個中心詞,從細微處入手對知識進行拓展,在整理過程中不注重知識的覆蓋面,但求知識的分析和拓展深入而透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知識的整理過程中,教師圍繞“消費”這樣一個非常小的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從小處入手,層層擊破,符合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原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知識整理中注重因果關系的分析,從微觀層面的梳理達到了宏觀知識把握的效果。
四、價值引領從微處熏染
1.要延伸教育課堂。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但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素質差異的影響,這種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在抓好課堂教育的同時,可以把教育延伸到比賽場、活動場、班集體,利用各類間隙,采取多種方式,因勢利導加強教育引導。這就需要思想政治課與學校教育、班集體教育能有機配合和融合。
2.要借助社會大環(huán)境。伴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大環(huán)境對學生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要多讓學生接觸社會,通過組織參觀、實踐活動等形勢,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生活,感悟真諦。
3.要用好網(wǎng)絡大平臺。在“微時代”,微博、微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如果學生不加分析地接受,將給學生的思想信念帶來沖擊,造成認知偏差。因此我們要用好校方官方網(wǎng)站、微博、貼吧,發(fā)揮其主流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利用微博成為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在更多正能量的“微”熏染中,學生才能在價值碰撞中反思和升華。
參考文獻:
[1]劉敏.微時代來臨,微教育如何揚長避短[N].重新商報.2013.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課堂轉型視閾提升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GHB0931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