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讀》教學中,筆者感到了深深的困惑——如何才能教好博大精深的《論語》,如何才能突破文言的障礙傳授這些經(jīng)典要義,如何使學"/>
【摘要】在《<論語>選讀》教學中,筆者感到了深深的困惑——如何才能教好博大精深的《論語》,如何才能突破文言的障礙傳授這些經(jīng)典要義,如何使學生在《<論語>選讀》學習中保持持久的興趣。鑒于學生水平層次較低且差異較大的現(xiàn)狀,筆者盡可能使各水平層次的學生能循序漸進、終有所得。
【關鍵詞】梯度教學 因材施教 反思
一、梯度教學,和而不同
1.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筆者嘗試著給學生分成以下幾個梯度:
(1)初等生:因為古文功底差導致經(jīng)常讀不懂古文,討厭學習古文,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發(fā)言或基本不發(fā)言,基本不參與互動和思考,不能及時完成作業(yè)或者干脆不做作業(yè)。
(2)中等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學習興趣一般,上課注意力基本能集中,能參與教學活動但不夠積極主動,能完成作業(yè)但不會自我深入探索。
(3)高等生:古文功底好,學習古文的興趣濃厚,上課注意力集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能認真完成作業(yè),并能在課內(nèi)和課外積極探索。
2.課堂預習,和而不同。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古文閱讀水平來預習梳理,進而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能時不時地挖掘出學生的潛力,變文言教學的“滿堂灌”為開放式的教學。在課堂上給予一定時間讓學生預習之后,學生會主動梳理字詞,教師基本不會為教文言字詞學生不懂或不聽而感到苦惱,因為課堂預習讓學生在《<論語>選讀》學習中基本上站上了同一起跑線,邁過了閱讀理解上的第一道門檻。
3.課堂問題,梯度設置。學生的三個不同層次,決定了學生對同一問題不可能反應一致,必然有快又慢。問題設置應該由淺到深,大體上分為基礎性問題,提高性問題、延伸性問題。以《克己復禮》為例,筆者梯度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
(1)自由速讀課文,正音,借助參考譯文,解決難讀詞句。然后給幻燈片上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
八佾 孰 觚 闕如 鮮 色難 饌 衣 鉆燧
(2)課文哪里最先提到課題?找到并翻譯此句。
(3)“克己復禮”中“己”和“禮”在你看來應該指代什么?聯(lián)系所學過的內(nèi)容以及你對孔子的了解談談。(引導學生理解孔子,并貫通以后的《論語》學習,可以明確指代內(nèi)容:私欲泛濫導致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孔子提倡周禮,試圖建立仁和禮的學說。)
(4)季氏應該是個什么樣的人?(是破壞周禮的人,是破壞禮樂征伐的亂臣賊子。學生聯(lián)系《季氏將伐顓臾》來體會)
(5)再次速讀全文,找出孔子如何克己復禮的章節(jié)。(13.3 12.11 1.2 2.8 17.21 )
(6)談談這些做法的當時意義和現(xiàn)在意義;談談你能不能理解孔子?(體會孔子克己復禮的偉大)
(7)想想當時的諸侯和政客為什么不愿意克己復禮?(由此可以看出諸侯和政客的自私和貪婪,以及孔子的無私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高尚情操)
這七個問題,在教師的指引下,初等生也基本能回答。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不同特征的學生均有表現(xiàn)和鍛煉的機會,均能參與到教學中來,各得其所。
4.作業(yè)梯度,各有所得。以《克己復禮》作業(yè)布置為例。首先,要求背誦。根據(jù)本課教學要求,將12.1、3.1、16.2、13.3、1.2五章定為必背章節(jié),三個層次學生都必須完成;其他章節(jié)為選背章節(jié),中等生和高等生必修完成,學困生選背。其次,要求學生整理文中的詞語與成語。一要整理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及意思,全體學生必做;二要整理課文中的一詞多義,可做可不做(高等生一般都會做,如不做要談話,對其說明這些題就是為高等生設置的)。第三,布置讀后感和作文,學生選擇做。讀后感是: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學完《克己復禮》后的心得,不少于150字。作文是:根據(jù)《克己復禮》一課的內(nèi)容,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合理的想象,把它編成一個簡短的課本劇。讀后感學生都要寫,作文選做(一定要慢慢培養(yǎng)鼓勵高等生做作文這樣層次的作業(yè),并且教師一定要好好批改及時鼓勵、表揚)。
二、交流反思,不斷探索
在梯度教學中要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鬃右舱J為每個學生性格水平能力上均有差異,主張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法,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來決定教學內(nèi)容的深淺。
但教師如果機械地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并且流露出這樣的信息,很有可能激起學生的反感,所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化有形為無形,讓學生覺得很自然、學有所得。
實施分層次教學,并不是要拉開學生的距離,最終目標是要逐步縮小層次距離。因此要時時觀察學生不斷變化的水平層次,學生的梯度要根據(jù)學生水平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變化,而且要促使不同梯度的學生互相交流,使學生反思自己的不足。這樣,師生才能共同反思、共同探究、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