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化學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利器。各種液體顏色的變化、突兀的爆炸聲、奇怪的實驗裝置總是像充滿無盡魔力一般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所以,開展初中化學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至關重要。筆者在多年的實驗教學中遇到問題時總是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以期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關鍵詞】初中化學 實驗
一、氫氣爆炸實驗
首先,教材中這樣寫到:研究氫氣的燃燒實驗是人們認識水組成的開始。了解水的組成,氫氣和氧氣的性質是必然的知識儲備。其二,氫氣爆炸實驗是初中化學對學生感官刺激最強烈的實驗之一,無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安全意識都有較好的教育意義。
實驗改進:用一塑料瓶蓋盛裝鋅粒少許,倒入2-3mL稀鹽酸后立即用一紙杯(底部有一小孔)罩住,用小木條點燃,可聽到響亮的爆炸聲。
改進的優(yōu)點:
1.實驗安全性能更佳。
2.產生的氫氣在紙杯里爆炸,聲音響亮,現(xiàn)象明顯。
3.器材易得,操作簡便而且安全。
4.所耗藥品較少。
二、鋁片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實驗方法:將打磨光亮的鋁片放入盛有硫酸銅溶液的試管中,觀察現(xiàn)象。課本中現(xiàn)象描述為:鋁片表面有紅色物質析出,溶液由藍色變?yōu)闊o色。
問題所在:實驗的實際現(xiàn)象是幾分鐘后鋁片表面有少量紅色物質,40分鐘后紅色物質略多一點,1天以后有大量紅色物質覆蓋,溶液明顯由藍色變?yōu)闊o色??墒牵n堂演示實驗不允許這么長的時間,跟鋁的金屬活動性也不相符。這是為什么?如何解決呢?
原因分析:由于氧化鋁的保護,該反應不易發(fā)生。將鋁片打磨光亮就是為了除去表面的氧化鋁,但是鋁的金屬活動性很強,在打磨的過程中,鋁也迅速產生了新的氧化鋁,所以該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時間長的特點尤為突出。放置1天后有大量紅色物質生成,是由于反應生成的硫酸鋁在溶液中發(fā)生水解,使溶液顯酸性。酸與鋁片表面的氧化鋁持續(xù)發(fā)生反應,使氧化鋁被除去,否則1天后也不會有大量的紅色物質生成。
解決辦法:酸化。加幾滴鹽酸將硫酸銅溶液酸化,打磨后鋁片能迅速產生大量紅色蓬松的銅。但是用硫酸酸化效果不佳。
三、Cu絲和AgNO3溶液的反應
實驗方法:將打磨光亮的銅絲放入盛有硝酸銀溶液的試管,觀察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描述為:銅絲表面有銀白色物質析出,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
問題所在:實驗中現(xiàn)象為,銅絲表面有黑色物質析出,有時為灰白色,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
原因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1.生成的銀粉,顆粒小,對可見光的反射小,呈黑色(如同鐵粉呈黑色)。2.生成的銀顆粒小,迅速與溶液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銀,呈黑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曾經到多所中學進行該實驗,絕大多數學校實驗室中銅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都是出現(xiàn)黑色物質,但于其中一所中學,屢次實驗都出現(xiàn)了亮晶晶的海綿狀的銀白色物質。看來問題出在,硝酸銀溶液上。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有黑色物質析出的學校,硝酸銀固體一般呈現(xiàn)灰色或黑色(兩個原因:1.購買時塑料瓶是白色的,而非棕色。2.沒有避光保存,硝酸銀見光分解。),而硝酸銀固體本身為白色晶體。
解決辦法:檢查配制硝酸銀的藥品是否變質,是否全部為白色晶體,并用較純凈的蒸餾水配制試劑。
四、對蠟燭燃燒產物的探究
實驗方法:將一干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燒杯壁有水珠產生,證明蠟燭燃燒生成水;將一內壁蘸有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燒杯壁上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問題所在:對蠟燭燃燒的探究,是初中學生第一次從化學探究的角度認識物質,對學生了解以及逐漸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非常重要。但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由于燒杯放置的高度、時間長短等的不適,使燒杯壁變燙,水蒸氣不能液化,而且容易燙手。同時,由于溫度過高,燒杯壁上的石灰水水珠被蒸干,不易觀察石灰水變渾濁的現(xiàn)象。
改進方法:將燒杯換成一支大試管,用試管夾夾持,用同樣的操作方法。
優(yōu)點: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溫度高、密度小,正好進入試管,由于試管很長,試管底部三分之二的體積不會被加熱,水蒸氣遇到試管底部的冷壁液化成水珠,再用膠頭滴管滴入石灰水,現(xiàn)象更加明顯,成功率百分之百。
五、對蠟燭火焰溫度的探究
實驗方法:取一根白色的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水平放入火焰中,約1~2秒后取出,觀察并比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燒黑的情況。
問題所在:此操作時間不容易把握,有的整根火柴全變黑了,有的火柴燃燒起來,不利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
解決辦法:將火柴梗換成細鐵絲(可從石棉網中抽?。湃牖鹧嬷袔酌牒螅^察鐵絲在外焰的部分發(fā)紅,內焰及焰心部分較暗,從而可以推斷出蠟燭火焰各層溫度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