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十幾年的初中,突然調(diào)入高中,加上原是師范保送上的大學,沒接觸過高中課程,拿到教材,開始心里有點慌。逃避和退縮不是我的性格,“混”也不是我的處世哲學,我從“學生”的心態(tài)做起,邊學邊摸索,教完五本必修教材,有了一些淺薄的看法。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貽笑大方,拋磚引玉。
蘇教版語文五本必修教材,我學起來最累的是文言文,想必學生與我會有同感。初中文言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強,內(nèi)容淺顯,基本不涉及語法。而高中文言文較之初中,難度上了好幾個臺階。如何讓學生不畏難、愿接受是當務(wù)之急。我把它的教學落在了“讀”上。下面就文言文的朗讀做初淺的探討。
一、讀通文句
文言文與現(xiàn)代語言畢竟存在時間的差距,盡管小學初中也都接觸過文言文,但要想讀順一篇陌生的文言文還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首先,字音的認讀就存在相當大的困難,那些通假字、多音字、古今異讀字、冷僻字等都需要解決。
以《赤壁賦》為例,舉酒屬客(zhǔ) 馮虛御風(píng)、泣孤舟之嫠婦(lí)、釃酒臨江(shī)、駕一葉之扁舟(piān)……諸如此類讀音不解決,就如流水被堵,無法順暢。有些教材有注音,有些需查字典。多音字則需據(jù)義定音,如:取之無禁,“禁”取“禁止”之義,因而讀jìn;又如:卒莫消長,“長”取“增長”之義,因而讀zhǎng。這道工序我往往讓學生預(yù)習完成,上課只作檢查和糾正,因為它很費時,而且難度不是很大,學生通過自學和相互學習基本可以完成。
讀順的第二步要求是節(jié)奏準確,這在上課檢查學生朗讀時教師便可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以《季氏將伐顓臾》為例,“無乃爾是過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學生易讀成“無乃/爾是/過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這些誤讀往往是因為學生不了解句式和意義造成的,因此我會把這些句子寫在黑板上,作為要點與學生探討。當學生明白“無乃……與”是固定句式,“也”在此作句中了語氣詞而非連詞,“謀”與“動”是兩個詞,正確的節(jié)奏就很容易劃出來了:“無乃/爾是過/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二、讀懂內(nèi)容
文章反復(fù)讀順后,我們就要幫學生實現(xiàn)稍難的目標:讀懂內(nèi)容。這是一項繁瑣而枯燥的工作,剛開始我從頭到尾一句句串講,發(fā)現(xiàn)學生興趣索然,后來檢測發(fā)現(xiàn)效果也不佳,這逼得我不得不考慮改變策略。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讀”也許是最簡潔有效的辦法。我讓學生把文下重點詞解釋注到文章中,然后一小段一小段反復(fù)讀,讀到有感覺、意思呼之欲出為止。然后從最要緊處開始解讀文章,比如作者的觀點、千古名句、有爭議處等,即使不一句句串講,學生也能聽懂、看明白。
三、讀透情感
讀一篇文章就是與作者交流的過程,若不能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就永遠無法領(lǐng)略文章的魅力。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有它特定的背景、心情,每一個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經(jīng)歷、閱歷,學生開啟了這些,才能觸摸文章的靈魂。學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體會作者彼時彼刻的心境,才能讀出情感。
如《陳情表》,只有了解了李密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經(jīng)歷,才能體會“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因而“愿乞終養(yǎng)”的拳拳之心。只有悟透了這些情感,學生才能融入文章,才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去深情地朗讀。而成功的朗讀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甚至凈化了學生的心靈,讓他們變得更純、更美。
四、美讀活讀
大浪淘沙,傳至今天,選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經(jīng)受了時間考驗的精華。讓學生記憶、積淀、內(nèi)化,將是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
一篇文言文初讀一般要求慢速,字正腔圓,便于聽者接收信息;熟練后則根據(jù)情感需要處理語速和音調(diào),意在引起共鳴。光這些還吸引不了學生,我會玩一些花樣,增加趣味。針對具體的文章,我會采取相應(yīng)的方法。如給優(yōu)美散文配樂,在教《赤壁賦》《蘭亭序》等文章時,配上背景音樂,不管是單讀還是齊讀,學生都很投入,學生說怕讀不好“玷污”那么美的音樂。如開詩歌朗誦會,學生在青春期愛表現(xiàn),總想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分成幾個組,“單挑”或“群架”,形式由小組自己策劃。學生在處理技巧上還是可圈可點的,背誦自是不在話下。如演講比賽,競爭是一種天性,更是一種樂趣,尤其學生,血氣方剛,總想超越別人。在教論說文的時候(如《勸學》《師說》《六國論》《阿房宮賦》等),就可以讓學生演講,學生參賽過的作品想必終身難忘。如表演讀,對于故事性較強的作品,如《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讓學生模擬現(xiàn)場,眉飛色舞地讀。通過這些形式的朗讀,背誦不再讓學生那么討厭了。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都是“讀”在教學中的意義。古人教學,沒有那么多的理論和技術(shù),就是搖頭晃腦、一遍一遍地讀,而他們的文學涵養(yǎng)卻比我們搗碎嚼爛的現(xiàn)代教學要高太多。因此我總反思,是不是我們語文教師做了太多無用功,占用了學生太多寶貴的青春光陰?與其如此,不如返璞歸真,還學生朗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