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宗教改革的兩位思想家路德的“因信稱義”學說和加爾文的“先定論”學說,對兩種不同的觀點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分析了兩種思想之間的異同點,最后對宗教改革進行了評析指出了宗教改革的意義和局限性。
【關鍵詞】因信稱義;先定論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的權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教會不僅是精神領域的統(tǒng)治中心,而且也要成為政治的中心,它的勢力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隨著教會的世俗化,它也陷入了自上而下的腐敗之中,引起了人們普遍的不滿。席卷歐洲的人文主義運動雖然觸動了教會的權威,但尚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它。16世紀,最初在德國,接著在瑞士、英國、法國以及北歐諸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運動,并且最終脫離了羅馬教會,字形成立了新教,經(jīng)過長時間的斗爭還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一、路德德“因信稱義”說
馬丁#8226;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主要內(nèi)容有:《圣經(jīng)》是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承認教皇和教會有解釋教義的絕對權力;強調(diào)信徒因信稱義(得救),教皇和贖罪券均無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與上帝相通,無須由教會做中介;要求民眾用民族語言舉行宗教儀式,簡化形式;主張教士可以婚娶等等。路德的主張得到市民中上層和部分德國諸侯的支持。運動從改革教逐漸會發(fā)展成為政治運動。以閔采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張用武力推翻現(xiàn)存封建制度,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產(chǎn)的千年王國,參加并領導了1524—1525年的德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
馬丁#8226;路德強調(diào)“因信稱義”的學說,主張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所以他反對羅馬教會的因行稱義說,即依靠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和復雜的圣禮才能得救。他主張減少教堂、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他還提出神職人員也可以結婚生子。堅持《圣經(jīng)》高于教皇和教會?!妒ソ?jīng)》是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每個信徒都應當閱讀《圣經(jīng)》,并完全可以對《圣經(jīng)》的含義做出個人的價值判斷與理解,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別人信仰自由的權利。他進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溝通,能自主地閱讀和理解《圣經(jīng)》,那么人人在上帝與《圣經(jīng)》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人們與上帝溝通的中介。教會應當是教徒的結社,教士是教徒選舉出來的公仆。世俗統(tǒng)治者的權力應當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
二、加爾文的“先定”論
1536年法國加爾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認為人得救與否全憑上帝預定,主張廢除主教制,并且在日內(nèi)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權。英國王亨利八世因多種原因,于1534年與羅馬教廷決裂,在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在世的唯一最高元首”,有權確定教義和任命神職人員,并規(guī)定脫離天主教的英國基督教為英國國教。
對于信仰和善功,路德與加爾文有明顯的差距。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反對“因行稱義”,信仰與善功決然對立。而加爾文認為,信仰是圣潔和得救的內(nèi)在確證,善功則可當做使人圣潔和得救,從而增加上帝榮耀的一個外在確證。在加爾文看來,恩典、信仰和善功這三者通常是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被上帝揀選的人,他的內(nèi)心無疑充滿了對上帝的信仰,同時他在道德行為、宗教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方面也必定表現(xiàn)出淳樸、友愛、勤奮、節(jié)儉等美德。
加爾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歸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上帝也預先安排好了對人的拯救。誰將得到拯救,誰將被遺棄,取決于上帝預先的揀選。這是上帝的恩典,是無條件的,秘而不宣的,并且不以人的善惡功罪為轉(zhuǎn)移。況且“除非人受到神的恩典的幫助,而且是受到那賜給那在再生中的選民的特殊的神的恩典的幫助,否則,人就沒有做善功的自由意志”。先定論學說為資產(chǎn)階級發(fā)財致富作辯護,從神學角度論證了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在西歐資本主義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廣泛傳播,為以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依據(jù)。但是,加爾文的先定論掩蓋了資產(chǎn)階級的剝削本質(zhì),為資本家依靠榨取剩余價值剝削致富進行辯護,也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
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與加爾文宗教改革的異同
相同點:第一、都是西歐早期資產(chǎn)階級的反封建斗爭;第二、都采取了神學異端的形式;第三、都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第四、都反對天主教神學,否定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對教會信仰、制度、儀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第五、主張信仰得救,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精神。
不同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引發(fā)了農(nóng)民戰(zhàn)爭,使天主教會勢力受到沉重打擊,諸侯取代教皇,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加爾文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教皇的權威,建立了民主教會,倡導先定論,更適應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其思想為以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依據(jù)和理論武器。
四、宗教改革的意義及其歷史局限性
宗教改革使人們進一步擺脫天主教會的思想禁錮,在改革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教思想還為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歐洲宗教改革家雖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并不迷信傳統(tǒng)、陳規(guī),他們用人文主義宗教觀挑戰(zhàn)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為西歐社會的思想解放、為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寫下了發(fā)人深省的一頁。
它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fā)展,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宗教改革的實質(zhì)是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歐洲統(tǒng)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為歐洲走向現(xiàn)代社會創(chuàng)造了條件。
馬克思曾經(jīng)深刻的揭示了路德宗教改革的本質(zhì):“路德戰(zhàn)勝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他。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卻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變成了僧侶。他把人從外在的宗教解放出來,但又把宗教變成了人的內(nèi)在世界。他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但又給人的心靈套上了枷鎖”。這是對宗教改革精辟的概括和總結。宗教改革畢竟只是在信仰范圍之內(nèi)進行的改革。他們的宗教哲學思想依然有著神學的深刻印記,是新教神學的理論基礎。路德、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在本質(zhì)上具有濃厚的反理性反科學色彩,甚至就連他們所標榜的宗教信仰自由,最終也被異端的殘酷鎮(zhèn)壓所淹沒。
參考文獻:
[1]姜淼.馬丁#8226;路德宗教改革對近代政治哲學的影響[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2]宋慧國.淺評馬丁#8226;路德宗教思想的演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6)
[3]杭聰.試論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起因與影響[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7(11)
[4]趙林.西方兩大宗教改革家──路德與加爾文[J].新東方.1996(03)
[5]黃朝章.加爾文神學思想簡介[J].金陵神學志.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