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線條。線條是中國畫特有的審美情懷,從古代單線的壁畫,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以及各種皴法的研究,無不突顯出它的作用。
中國的文化是線條的文化,線條所代表的含義非常豐富,它往往不是單獨指示物像的一根線,而多指精神層面的物像關(guān)系,是源于自然而升華于心中的“意象”,不以實際物像為準繩,而以符合心、眼、手需求為標準,有實也有虛,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含量,是概括、抽象出來的東西。
“書畫同源”歷來為人稱道,但對這個源所指的是什么卻說法不一。較粗淺的說法是指使用相同的工具如毛筆和宣紙,這屬于表面現(xiàn)象,不足為道。深層一點的說法則傾向于筆墨,即筆法的同源,然而書法的筆法與作畫的筆法畢竟屬于兩種藝術(shù),不能等同,也無法直接借用。通俗地講,字寫得好的不代表能畫畫,畫畫好的不代表字寫得好,書法的筆法不能直接用到作畫上,因為國畫的筆法要豐富得多,且講究各種皴法、點法等。所以,我認為這里的“源”是指線條,只有依據(jù)線條這個媒介,我們才能打通書與畫的界限。線條產(chǎn)生的依據(jù)是形,形是字與畫的共通之處,中國的漢字講究行,它的產(chǎn)生雖是抽象化的形,但仍有形的功能;中國畫講究“師法自然,中得心源”,而心源的獲得仍是從形入手而上升到人文境界的。線條有很強的包容性,各種筆法的產(chǎn)生都依賴于線條,筆法的變化產(chǎn)生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線條可以代表不同的筆法。筆法有定則,而線條是豐富變化的,不斷承載著新的筆法、新的可變的東西,所以說書畫同源更多的是同源在線條上。
中國畫的線條表現(xiàn)力很強,具備多種形態(tài):虛實、直曲、方圓、濃淡、枯潤、粗細、剛?cè)?、開合、緩急,每一種形態(tài)的線條在畫家的掌控下所詮釋的情感韻律也不同。枯的線條,會使人聯(lián)想到冬天的枯枝敗葉、枯蓬斷草,給人一種蕭瑟衰敗的景象;潤的線條,會使人聯(lián)想到春天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一種蒼翠欲滴、郁郁蔥蔥的生命氣息;剛的線條給人以劍拔弩張、石破天驚之勢;柔的線條給人以涓涓細流、江南柔柳之感。無論是何種線條它若表現(xiàn)的是愉快的情緒,用筆必是流暢,沒有頓挫,轉(zhuǎn)折處也是不顯鋒芒的;如果是流露出憂郁或沉悶的心情,往往多出現(xiàn)頓、按、滯感的線條;若是畫家意圖表現(xiàn)某種激動或憤慨的情感,那么抒寫這些強烈情感的用筆,線條必會給人以“勢如破竹”、“風馳電掣”之感。這些帶有豐富情感帶有氣勢的線條如果濫用便會顯的過于偏激,便會被崇尚“中庸”的文人士大夫所不恥,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的影響下“柔中帶剛”、“綿里藏針”的線條被推到了很高的地位。
“線”是畫家對客觀物象的高度概括。隨著中國繪畫的不斷發(fā)展,線條從最初僅出現(xiàn)在人物畫,漸漸運用到山水畫中去,而中國畫中的線條又是以最飽滿完整的姿態(tài)向我們展現(xiàn)著不同生命的美感,因為中國畫中出現(xiàn)的每一根線條都有畫家賦予其的獨特生命力,從每一根線條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畫家傳達出的它們對生命的感悟,哲學的反思,對自然的崇敬。
“線”是畫家對客觀物象的高度概括。隨著中國繪畫的不斷發(fā)展,線條從最初僅出現(xiàn)在人物畫,漸漸運用到山水畫中去,而中國畫中的線條又是以最飽滿完整的姿態(tài)向我們展現(xiàn)著不同生命的美感,因為中國畫中出現(xiàn)的每一根線條都有畫家賦予其的獨特生命力,從每一根線條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畫家傳達出的它們對生命的感悟,哲學的反思,對自然的崇敬。
中國畫線條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平、圓、留、重、變五個字。
(1)“平”:即指勾線時在線條的每一點上用力都一樣,“如錐畫沙”。勾線時,筆尖要按下去,對紙有一個“壓力”。同時手指還要向上擎住筆,有一個“提”力,然 后向行筆方向再用一個“拖”的力量。
(2)“圓”:即指勾線要圓渾有力。要用中鋒。用中鋒線條勾出的線圓渾、飽滿而有彈性,即所謂如“折釵股”、如“彎弧挺刃”。
凡行筆時,筆尖在線條中央者即為中鋒,筆尖在線條一側(cè)的為側(cè)鋒。
(3)“留”:指用筆積點成線,古人曰如“屋漏痕”就是此意。
勾線時要求做到處處可以控制,隨時可以收筆,并可以隨作者意圖變化,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4)“重”指用筆峻勁,線條有力。線的力量在于筆尖和紙的摩擦正確的方法是:通過肩、肘、腕和手指把力傳導給筆尖,使筆尖與紙有一個摩擦力。有人使勁捏緊筆桿,幾乎把筆桿捏碎,但是勾出的線條并沒有力量。
勾一條線要有三個動作:
一曰藏鋒,起筆時,欲向左行先向右頓筆藏鋒,然后再向左行筆。向下行筆也要先向上藏鋒,這樣行筆即與紙面有了摩擦。
二曰行筆的速度要慢,力量要均勻。行筆中稍停為“頓”;向后折回為“挫”;中鋒圓轉(zhuǎn)用筆為“轉(zhuǎn)”;折鋒轉(zhuǎn)向為“折”。
三曰回鋒,行筆欲停時要把筆鋒向來的方向收回,即所謂“無往不回”、“無垂不縮”。這樣的線條才含蓄有力。
(5)“變”;即指用筆的各種變化。平、圓、留、重,是對線條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chǔ)上,線條還要有多種變化,如中鋒側(cè)鋒,順鋒逆鋒,頓挫、轉(zhuǎn)折、粗細、方圓、連 斷、疾徐、光毛、虛實,加上墨色的濃淡、干濕等,即可千變?nèi)f化。
中國畫的線條,它所承載的藝術(shù)信息含量是極為巨大而豐富的,中國畫線條的運用、構(gòu)造、變化既包含了周易陰陽八卦學說的哲學內(nèi)涵,又涵蓋了歷史、文化的悠久傳承。縱觀中國書畫史,只要有突出成就的中國書畫大家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線條的成功。當代吳、齊、黃、潘四大家的成就,其核心也都表現(xiàn)在各自獨特線條上的運用功力。
中國畫線條的運用,因人而千變?nèi)f化,線條雖能派生出無窮盡的用筆變化,但不能離其根本,那就是你對線條運用的領(lǐng)悟和把握,以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筆墨功力,如要達至一定的高度或深度卻是極其不易的。中國畫的線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線條,它具有特殊的品格和豐富的內(nèi)涵。線條在中國畫范疇內(nèi),無論是構(gòu)圖、造型,還是意境的完成,都需要依靠線條筆墨的表現(xiàn)能力來完成。但是要達到一定的藝術(shù)高度,非得進行長期艱苦的持之以恒的學習、修煉、領(lǐng)悟才會有所收獲。古人很形象地比喻了用筆的形質(zhì)和目標高度,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或如“金鋼杵”、如“吳帶當風”等。如在謝赫六法中,其對“骨法用筆”理論做了很好的說明,意謂線條是形象的骨頭,形象是靠線條支撐起來的,線條是形象的力量和精神來源的核心。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說:“生死剛正謂之骨”,意謂線條如沒有骨氣精神,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因此,從古至今無時無刻都在強調(diào)線條是中國畫藝術(shù)的核心要領(lǐng)??梢哉f,不了解中國畫線條的理論內(nèi)涵和藝術(shù)品格的要求特點,也就很難理解中國畫的精髓之所在。